个人简介
曾获荣誉: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湖南省创新团队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等
工学博士,博士后,山东淄博人。高铁振动台实验室主任、高铁国家工程实验室支部书记。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升华育英人才,531高层次人才,中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南大学“优秀班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2017年学术访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是国家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高速铁路桥梁服役安全”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高速铁路服役安全”教育部创新团队、“轨道交通工程结构防灾减灾”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骨干成员及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600 公里时速高速磁浮重大项目等30余项,参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高铁联合基金重点、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重大等国家和部委重大重点项目9 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专著1部,是8部行业和地方标准主要起草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湖南省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等。
成果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桥梁、高铁和地铁客站、 国际首套地震下桥上行车试验系统、国际首套600 公里时速磁浮列车桥上走行试验系统、装配式房屋与装配桥梁、高墩大跨桥梁智能建造与监控、重大核电设施设备管线等重要领域。部分成果写入国际权威软件和国家、行业与地方标准。
负责讲授结构试验、抗震设计原理、高层建筑设计原理、房屋工程等本科生和留学生课程,结构抗震与减隔震、高等结构设计原理等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课程,是中南大学“地震模拟创新实验室”创新教学平台负责人。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南大学教学成果奖等。
招收: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和科研助理。专注土木工程与控制学、信息学、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和应用。欢迎加入我们团队!
教育经历
[1] 2006.3-2009.12
大连理工大学 | 结构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2] 2004.9-2006.3
大连理工大学 | 结构工程 | 硕士学位 | 硕士研究生毕业
[3] 2000.9-2004.6
东南大学 | 土木工程 | 学士学位 | 本科
工作经历
[1] 2017.10-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支部书记
[2] 2010.3-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振动台实验室主任
[3] 2019.9-至今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教授,博导
[4] 2013.10-2019.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副教授,博导
[5] 2010.3-2013.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讲师
[6] 2016.12-2017.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访问学者
[7] 2016.3-2016.12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 土木工程系 | 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抗震减震、基于行车安全的性能化设计
[2] 600公里时速高速磁浮列车-桥梁耦合振动及其测试技术
[3] 振动台高阶智能控制策略、车桥系统数值-物理混合试验测试技术
[4] 工程结构装配化与智能化建造、基于视觉识别和人工智能的测试技术
学术兼职
担任国际智能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学会、中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委会等青年委员,《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中国公路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华东交通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Stability》等期刊客座编辑,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位论文国际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