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超

个人简介

曾获荣誉: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教学名师和首届研究生最喜爱导师。 吴超,1957-,男,汉族,广东揭阳人,工学博士。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南大学教学名师和首届研究生最喜爱导师。 1991年12月开始任原中南工业大学教授,曾在瑞典(1986.9-1988.1)、美国(1999)的3所大学做访问学者,2002.5-2014.7曾兼任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院长并主持创建了中南大学安全工程本科专业,2013.6-2015.6曾兼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2017年11月创立中南大学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一直从事安全和环保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曾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0多门,已培养10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曾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奖和图书奖19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多篇(含通讯作者),其中100多篇被EI、SCI收录;出版了专著和教材30多种,其中三部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两本教材被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抑尘》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主持建设的《大学生安全文化》和《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两门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共享资源课和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称号。近十多年热衷于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安全科普的推广工作,创建了安全科学学、安全科学方法论、安全统计学、比较安全学、相似安全系统学、安全文化学等新学科,并在全国率先开设和推广《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统计学》、《安全教育学》等新课程。 教育经历 [1] 1978.2-1981.12 中南矿冶学院 | 采矿工程专业 | 学士学位 | 大学本科毕业 [2] 1982.2-1984.11 中南矿冶学院 | 采矿工程专业 | 硕士学位 | 研究生毕业 [3] 1998.9-2000.12 中南工业大学 | 采矿工程专业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 2014.7-至今 中南大学 | 教授、博导 | 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学和科研 [2] 2002.5-2014.6 中南大学 | 教授、博导、副院长 | 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学和科研 [3] 2001.1-2002.4 中南大学 | 教授、博导、副所长 | 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学和科研 [4] 1999.8-1999.12 美国南伊利诺伊斯大学 | 高级访问学者 | 矿山安全与环保 [5] 1999.3-1999.7 美国内华达-里诺大学 | 高级访问学者 | 矿山安全与环保 [6] 1991.12-1999.2 中南工业大学 | 教授、教研室主任 | 矿山安全环保教学与科研 [7] 1988.2-1991.11 中南工业大学 | 讲师 | 矿山安全教学与科研 [8] 1986.9-1988.1 瑞典律勒欧大学 | 访问学者 | 矿山安全科研 [9] 1984.12-1986.8 中南工业大学 | 助教 | 矿山安全与环保教学与科研 主讲课程 [1]《安全工程专业新生课》(本科生课程)(2012~) [2]《大学安全文化》(本科生素质课程)(2005~) [3]《安全教育学》(本科生课程)(2012~) [4]《环境工程概论》(本科生课程)(1992~1996) [5]《矿井通风与安全》(本科生课程)(1992~2004) [6]《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本科生课程)(2002~2005) [7]《粉尘控制理论》(硕士生课程)(1993~1998) [8]《网络分析理论与技术》(硕士生课程)(1989~2003) [9]《安全人机工程学》(硕士生课程)(2007~) [10]《安全科技发展动态》(硕士生课程)(2007~) [11]《安全系统工程》(硕士生课程)(2003~2006) [12]《安全管理工程》(硕士生课程)(2004~2006) [13]《职业安全卫生及工程》(博士生课程)(2004~2006) [14]《安全科学方法学》(博士生课程)(2007~) 专著教材 1) 吴超编著。安全科学方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2) 吴超,王婷等编著。安全统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吴超,易灿南,曹莹莹著。比较安全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4) 吴超,孙胜,胡鸿编著。现代安全教育学及其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5) 王秉,吴超编著。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 吴超,龚清群,孙胜编著.安全生产宣传用语精选.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7) 吴超,李明著。微颗粒黏附与清除。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8) 吴超著。化学抑尘。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9) 吴超,吴宗之编著。公共安全知识读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0) 陈沅江,吴超,吴桂香。职业卫生与防护,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 吴超编著。大学生安全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第1版),2017(第2版) 12) 吴超,陈沅江主编。高职学生安全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第1版),2018(第2版) 13) 吴超主编。学生实习(实训)安全教育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14) 吴超主编。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15) 王从陆,吴超著。矿井通风及其系统可靠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6) 胡汉华,吴超,李茂楠编著。地下工程通风与空调。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17) 吴超,刘辉,潘伟编。非煤矿山安全知识15讲。冶金工业出版社,2015 18) 廖国礼,吴超著。资源开发环境重金属污染与控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19) 阳富强, 吴超著。硫化矿自燃预测预报理论与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0) 古德生,吴超等编著。我国金属矿山安全与环境科技发展前瞻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1) 吴超,孟廷让著.高硫矿井内因火灾防治理论与技术.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22) 吴超,孟廷让编.矿山安全系统工程基础.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23) 吴超,王方编.社区给水排水管道维护.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4) 吴超,李孜军编.社区保洁.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5) 李孜军,吴超编.企业安全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26) 李孜军,吴超编.机械安全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27) 陈沅江,吴超编.职业卫生安全知识问答.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8) 李孜军,吴超编.社区公共设备维护与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9) 陈沅江,吴超编.社区保安.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30) 何德文,吴超编著.防尘防毒安全知识.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31)吴超 著. 安全科学方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2)吴超编著. 安全科学原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33)吴超,黄浪,王秉 著. 新创理论安全模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34)王秉,吴超 著. 安全文化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5)贾楠,吴超 著. 相似安全系统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6)吴超,王秉 著. 安全科学新分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代表获奖 [1]湖南省科技进步2等奖|2014,吴超 [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1等奖|2012 [3]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011 [4]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进步1等奖|2010,吴超 [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1等奖|2006 [6]第14届中国图书奖|2004,吴超 [7]第二届全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2等奖|2004,吴超 教学成果 [1]支撑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安全学科理论创建与实践,2019-10-10 [2]《大学生安全文化》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建设及推广获湖南省教学成果 [4]《大学生安全文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5]通识与特色相得益彰的安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2010-10-01 [6]采矿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2013-12-01 [7]采矿与岩土工程学科的交融及其复合人才的培养,2003-12-01 专利成果 1) 吴超,夏长念,李明,贺兵红。一种清洗大气飘尘的复合湿润剂。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34561.3 2) 吴超,李孜军。硫化矿石动态自热率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610136832.1 3) 吴超,李孜军,陈沅江。一种抑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的复合覆盖剂。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01107.8 4) 吴超,李孜军,李明。一种抑制硫化矿石氧化自燃的复合防灭火剂。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01108.2 5) 吴超,李孜军。聚丙烯酸钠作为硫化矿石缓结剂应用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34218.9 6) 吴超,潘伟,胡军生,邱冠豪。一种适用于深井掘进施工的压风压气联合通风方法。中国发明专利,ZL201410066493.9 在研项目 [1]安全科学原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吴超

研究领域

[1] 安全科学理论(2004~,目前主研方向) [2] 安全文化学(2004~,目前主研方向) [3]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1982~) [4] 粉尘控制理论与技术(1983~) [5] 矿山火灾防治(1988~) [6] 环境保护技术(1999~)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新近发表论文: [1] Bing Wang, Chao Wu, Bo Shi, Lang Huang. Evidence-based safety (EBS) management: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afety management (SM) [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17, 63(12):21-28. [2] Bing Wang, Chao Wu, Genserik Reniers, et al. The future of hazardous chemical safety in China: Opportunities, problems, challenges and task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43: 1–11. [3] Wang, Bing, Wu, Chao, Kang, Liangguo, et al. Work safety in China’s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16–2020): Current status, new challenges and future tasks [J]. Safety Science, 2018, 104 (4), 164-178. [4] Bing Wang, Chao Wu, Lang Huang. Emotional safety culture: A new and key element of safety culture [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18, 37(2):134-139. [5] Wang, Bing, Wu, Chao, Kang, Liangguo, et al. What are the new challenges, goals, and task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 China's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13th FYP) period? [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2018, 60 (3), 208-228. [6] Wang, Bing, Wu, Chao, Kang, Liangguo, et 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accidents (MAs) and particularly serious accidents (PSAs) in the industrial domain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recent efforts and future prospects [J].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8, 117 (7), 254-266. [7] Tongyuan Luo, Chao Wu. Fishbone diagram and risk matrix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afe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gas spherical tank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74(1):296-304. [8] Qiumei Ouyang, Chao Wu, Lang Huang. Methodologies, principles and prospects of applying big data in safety science research [J]. Safety Science, 2018, 101(1):60-71. [9] Lang Huang, Chao Wu, Bing Wang, Qiumei Ouyang. A new paradigm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18, 37(1):42-48. [10] Lang Huang, Chao Wu, Bing Wang, Qiumei Ouyang. Big-data-driven safety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Safety Science, 2018,109: 45-56. [11] 王秉,吴超.一种基于证据与风险的系统安全管理新方法:ERBS法[J/OL].情报杂志:1-7[2018-08-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802.1214.010.html. [12] 王秉,吴超.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的3个关键问题思辨——基本内涵、理论动因及焦点转变[J/OL].情报杂志:1-7[2018-08-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706.1136.008.html. [13] 黄浪,吴超,王秉.基于信息认知的个人行为安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OL].情报杂志:1-7[2018-08-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508.0932.006.html. [14] 吴超,王秉.近年安全科学研究动态及理论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18(02):588-594. [15] 雷雨,吴超,闪顺章,王秉.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建模[J].情报杂志,2018,37(05):154-160. [16]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视域下FDA事故致因模型的构造与演绎[J].情报杂志,2018,37(04):120-127+146. [17] 雷雨,吴超,闪顺章.多级安全信息认知模式分析与优化[J].情报杂志,2018,37(04):135-140+165. [18]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供给:解决安全信息缺失的关键[J].情报杂志,2018,37(05):146-153. [19] 王秉,吴超.安全预测学:安全科学中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6):258-266. [20] 王秉,吴超.循证安全管理学:信息时代势在必建的安全管理学新分支[J].情报杂志,2018,37(03):106-115. [21] 华佳敏,吴超,黄浪.安全系统降维理论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3):50-55. [22] 王秉,吴超,黄锐.安全文化史学的创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5):260-266. [23]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素养:图情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07):35-41. [24] 吴超,王秉.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2):5-11. [25]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学论纲[J].情报杂志,2018,37(02):88-96. [26] 王秉,吴超.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机制及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2):1-7. [27]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行为研究论纲:基本概念、元模型及研究要旨、范式与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01):43-49. [28] 吴超,黄浪,贾楠,王秉.广义安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1):250-255. [29] 高开欣,吴超,王秉.基于信息传播的安全教育通用模型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2):132-137. [30]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构造与演绎[J].情报杂志,2017,36(11):41-49+98. [31] 罗通元,吴超.安全信息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1):5-10. [32] 黄浪,吴超,王秉.个体安全信息力的概念模型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11):7-12. [33] 吴超,贾楠,黄浪.相似安全系统学原理及其推论[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1):218-222. [34] 王秉,吴超.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及方法论[J].企业经济,2017,36(10):66-73. [35] 吴超,王秉.安全关联学的创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0):254-261. [36] 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论纲[J].情报杂志,2017,36(10):48-55+35. [37] 吴超.“安全第一”的逻辑思辨[J].企业经济,2017,36(09):5-11. [38] 王秉,吴超,黄浪.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J].情报杂志,2017,36(09):119-126. [39] 欧阳秋梅,吴超.复杂安全系统数据场及其降维理论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8):32-37. [40] 吴超,黄淋妃.安全运筹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6):37-42. 更多论文: (1)安全学科建设系列 [1]吴超.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28(9):41-45. [2]吴超.论安全管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2(4): 564-566. [3]吴超.关于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21(5):34-36. [4]孙华山,吴超,刘潜,吴宗之,杨书宏.再论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10)10:56-66. [5]吴超.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11):5-15. [6]吴超,王婷.安全统计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7):3-11. [7]吴超,易灿南,胡鸿.比较安全学的创立及其框架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6):17-28. [8]吴超,杨冕.安全混沌学的创建及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3-16. [9]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8):10-16. [10]胡鸿,吴超,廖可兵,易灿南.安全教育学及其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4, 21(3): 109-113+120. [11]吴超. 我国人机工程评价制度和注册人机工程评价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展望[A].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柳州:2011-11-19. (2)安全科学原理系列 [12]吴超,杨冕.安全科学原理及其结构体系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11):3-10. [13]吴超,杨冕.25条安全学原理的内涵[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3,26(2):42-45. [14]徐媛,吴超.安全教育学基础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9):3-8. [15]马浩鹏,吴超.安全经济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9):3-7. [16]张建,吴超.安全人机系统原理理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6):14-19. [17]游波,吴超,杨冕.安全生理学原理及其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2):9-15. [18]游波,吴超,任才清.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2):35-40. [19]张一行,吴超.安全多样性原理研究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4):10-14. [20]张丹, 吴超, 陈婷.安全毒理学的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4, 24(6): 3-7. [21]谭洪强,吴超.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 24(8):14-20. [22]周欢,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基础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5):3-8. [23]刘冰玉,吴超. 灾害化学的核心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 11(4): 147-152. [24]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2):26-32. (3)安全科学方法系列 [25]贾楠,吴超.安全科学原理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2):3-8. [26]阳富强,吴超,覃妤月.安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8):10-20. [27]孟娜,吴超.安全管理力学分析方法(SMMA)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4):55-61. [28]刘琛,吴超.安全心理尺度的三角模糊数学表达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8):16-22. [29]廖伯超,吴超.企业分形安全组织结构的构建方法与模型优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3):3-9. [30]石英,吴超,阳富强.安全史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5):3-10. [31]曹莹莹,吴超.比较安全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5):3-9. [32]李美婷,吴超.安全人性学的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3):3-8. [33]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7):16-22. [34]阳富强,吴超.安全规划的方法学综述与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3):7-14. [35]李顺,吴超. 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5, 11(11): 52-58. (4)比较安全学系列 [36]吴超.中美高校安全类学科专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246-254. [37]易灿南,吴超,胡鸿,廖可兵.比较安全法学的创建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1):3-9. [38]易灿南,吴超,廖可兵,胡鸿.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0):3-8. [39]易灿南,吴超,胡鸿,廖可兵.比较安全教育学研究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1):3-9. [40]黄麟淇,吴超.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3):3-8. [41]易灿南,胡鸿,吴超,廖可兵.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与杜邦安全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4):110-116. [42]易灿南,吴超,胡鸿.比较安全学比较研究的要素、单元及路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4):140-146. [43]钟期进,吴超,刘辉.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4):3-13. (5)安全文化学系列 [44]吴超,刘爱华.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建设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67-74. [45]王秉,吴超,黄浪.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12):9-15. [46]王秉,吴超.安全标语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50-55. [47]王秉,吴超.安全管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9):138-143. [48]王秉,吴超.家庭安全文化的建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26-32. (6)安全管理系列 [49]李明,吴超.关于安全价值工程理论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2(4):70-73. [50]王爽英,吴超.系统安全管理的三维模型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0,(8):30-31+34. [51]王爽英,吴超,左红艳.中小型煤矿生产安全模糊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18-1922. [52]刘爱华,吴超.区域性四大安全生产指标的宏观预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6):250-254. [53]王爽英,吴超.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2,(6):65-66+87.

学术兼职

[1] 兼任全国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协助组副组长(2006~)、教育部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4~2018)、国家安全生产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安全类专业分委会委员)、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安全与环境工程》《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编委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