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罗成

个人简介

罗成,男,湖南长沙人,1982年生,文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2009至2011年曾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学科方向:文艺美学与文化研究 开设课程 美学(本科生必修课)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本科生专选课) 大学语文(本科生公必课) 美学导论(本科生公选课) 批评的魔方:文艺解读的多重视野(本科生公选课) 批评的魔方:文艺解读的多重视野(本科生博雅课程) 文艺理论专题(研究生课程) 西方美学史(研究生课程) 文化研究(研究生课程) 审美文化学(研究生课程) 独撰 1.《回心与转意——新时期中国美学的复苏(1978—198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参撰 1.《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撰写、修订第四章“艺术品”。 2.《艺术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四章“艺术品”。 3.《文学批评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十章“意识形态批评”。 4.《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第八章“结构主义”、第十二章“女权主义”。 5.《文艺心理学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撰写第八章“马克思主义论艺术与社会心理”。 6.《大学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编撰第十四章“审美与艺术体制”。     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文学艺术思想通史•现代卷”子课题“现代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研究”(2013)。 2.主持:中山大学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亚非文化理论带”研究”(2017)。 3.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公民社会想象”(2010—2015,已结项)。 4.参与: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西方文学理论”子课题,撰写“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2013-2015,已结项)。 5.参与: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横向项目“广东虎门镇文化名城建设规划(2011-2020)”(2010,已结项)。

研究领域

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想、历史实践、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朱自清文学鉴赏观念的理论取径及其思想意涵》,《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2期。 2.《“权”“力”之辩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文化与诗学》第20辑,三联书店,2017年。 3.《文艺复兴的隐暗面——作为硬币两面的“文艺复兴”与“殖民掠夺”》,《新京报》,2016年3月19日,“文化”B09版。 4.《社会史与精神史:“人民中国”的再理解》(会议评论),《人间思想》第5辑,台北:人间出版社,2016。 5.《儒学传统与中国社会再造实践——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理解为中心》(会议评论),《开放时代》,2016年1期。 6.《走向“公民感通”的精神伦理——移动互联网文化症候的“雾霾讨论”》,《探索与争鸣》,2015年12期。 7.《当“美学”遭遇“文化研究”——传统学科的“再政治化”教学实践》,《热风学术》第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8.《“文”与“学”的现代性焦虑——读<文学如何成为知识?>》,《美育学刊》,2014年2期。 9.《作为方法的广州——中国城市化的现代性问题》,《文化研究》第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性格”改造与“灵魂”危机——1980年代“文学主体论”的正当性否思》,《文化与诗学》第1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哪种生态,怎样研究?——从“存在论”到“生活论”的审美研究范式阐释》,《华文文学》,2012年4期。(另收录于:《文化溯源与诗学探幽》,王柯平、胡继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 12.《灵魂品性·认同幻觉·全球公民——“身份政治”想象的古今之争》,《文艺美学研究》(2012年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13.《隐匿的社会想象:论审美的现代性与公共性》,《文化与诗学》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11年11期。(另收录于:《东京文学》,2014年1期。) 15.《哪种差异?如何认同?——启蒙的身份政治》,《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16.《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合撰),《探索与争鸣》,2010年6期。 17.《追寻“美好”:建国60年美学政治意识审思》,《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2期。 18.《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2期。 19.《现代性祛魅话语现象之反思——兼重申文学正当性》,《当代文坛》,2009年1期。 20.《盲目与洞见:论新世纪文论教材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4期。 21.《“理论旅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3期。 22.《象征暴力的反思批判——评布迪厄<关于电视>》,《文化与诗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话语密林丛中的精神漫游——论<启蒙时代>》,《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24.《历史风尚与人文价值之辨——<文心雕龙·体性>再解读》,《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25.《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致橡树》的互文性再解读》,《理论与创作》,2005年6期。   转载 1.《作为方法的广州——中国城市化的现代性问题》,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2.《由文到艺:跨学科的持守与开拓——王一川教授访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3.《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合撰),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