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谢有顺教授,男,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一级作家。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和论文集《散文的常道》《小说中的心事》等23部,文学对话录2部。主编丛书多套,数十本。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约300万字。40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5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超过60篇文章被全文收入各种理论选本和大学教材。
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十届、十二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第四届、第七届、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首届中国文联“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第二、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并多次获《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杂志的优秀论文奖,被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推选为“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曾当选为广东省“新世纪之星”。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200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入选广东省文化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自主项目、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领军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等。曾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意大利、以色列、土耳其、罗马尼亚及台、港、澳地区开会、访问、讲学。
开设课程
本 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专题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研究、当代文学思潮、文学与电影、金庸小说研究
硕士生: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思想者的文学观
博士生: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体流变、西方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要著作:
《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
《身体修辞》(花城出版社,2003)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的常道》(作家出版社,2009)
《文学的路标:1985年后中国小说的一种读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被忽视的精神: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一种读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
《从密室到旷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抱读为养》(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地方文化的守望》(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文学如何立心》(昆仑出版社,2013)
《消夏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
《散文的常道》(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小说中的心事》(作家出版社,2016)
《文学及其所创造的》(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70后”批评家文丛·谢有顺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诗歌中的心事》(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当代小说十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17)
主编丛书:
《文学新人类》(四卷,珠海出版社,1999)
《呈现——女性写作书系》(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爱情档案·当代小说丛书》(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977—2002中国优秀中篇小说》(两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中篇小说选》(花城出版社,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年每年各出一卷,)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四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优雅的汉语》(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者作品集》(六卷,华艺出版社,2005)
《一生的阅读珍藏》(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二辑,三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21世纪思想随笔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
《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作家出版社,2017)
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兼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感觉的象征世界——《檀香刑》之后的莫言小说 《文学评论》2017年1期
乡土的哀歌 《文学评论》2015年1期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文学评论》2013年5期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文艺研究》2009年8期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文学评论》2007年1期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
从密室走向旷野的写作 《新华文摘》2012年4期全文转载
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新华文摘》2003年1期全文转载
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全文转载)
现实主义者王十月 《当代文坛》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15期摘录转载)
迟到的批评(与南帆对话) 《福建论坛》2005年7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 《文汇报》2005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文学评论》2013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2期转载)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文艺研究》2009年8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12期转载)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5期转载)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我看汶川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热潮 《南方文坛》2008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12期转载)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12期转载)
乡土资源的叙事前景 《小说评论》201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5期转载)
小说是活着的历史 《小说评论》2012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6转载)
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 《南方文坛》2011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转载)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1期转载)
历史碎片中的生命凝思——读袁敏的《重返1976》 《文艺争鸣》2010年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转载)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3期转载)
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 《文艺研究》2009年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11期转载)
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 《文学评论》2009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4期转载)
写作是朝向故乡的精神扎根 《扬子江评论》2008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2期转载)
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论新世纪散文 《文艺争鸣》2008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7期转载)
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11期转载)
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以几篇小说为例 《小说评论》200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8期转载)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7期转载)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 《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
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
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5期转载)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10期转载)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12期转载)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1期转载)
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0期转载)
从新的真实出发 《文艺报》200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12期转载)
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4期转载)
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钟山》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3期转载)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3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1期全文转载)
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6期转载)
内在的诗歌真相 《南方周末》1999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7期转载)
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 《作家》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2期转载)
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6期转载)
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 《上海文学》199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7期转载)
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文论报》1995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8期转载)
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9期转载)
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
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
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
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
《“十七年”小说的叙事伦理——以农村题材小说为考察对象》 《学术研究》2016年4期
漂泊者的归程与迷途 《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3年10期
和往事从容交谈——评铁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 《文艺争鸣》2016年第4期
从“文化”的乡愁到“存在”的乡愁 《文艺争鸣》2015年第10期
从知青作家到“荒芜英雄”——论张承志的散文写作(与周会凌合作) 《文艺争鸣》2015年第6期
人心即史心——《大秦帝国?点评本》序 《文艺争鸣》2015年第1期
一个人的精神探寻——再读史铁生(与苏沙丽合作) 《文艺争鸣》2014年12期
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伦理的基本类型及其历史演变 《文艺争鸣》2014年第4期
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 《文艺争鸣》2013年2期
当文学与疾病相遇 《文艺争鸣》2013年9期
石上纵马,刀下留情——谈钟国康的篆刻 《文艺争鸣》2011年2期
“诗教”的当下意义 《文艺争鸣》2010年12期
历史碎片中的生命凝思——读袁敏的《重返1976》 《文艺争鸣》2010年8期
那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新世纪文学、《鲤》、“八○后”及其话语限度 《文艺争鸣》2010年2期
文学批评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文艺争鸣》2009年2期
乡愁、现实与精神成人——论新世纪诗歌 《文艺争鸣》2008年6期
一种有方向感的写作——关于雷平阳的诗歌 《文艺争鸣》2008年6期
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论新世纪散文 《文艺争鸣》2008年4期
尊灵魂的写作时代已经来临——论新世纪小说 《文艺争鸣》2008年2期
《风声》、麦家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可能性 《文艺争鸣》2008年2期
打扫细节,测度人心——我读南帆的散文 《文艺争鸣》2007年12期
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 《文艺争鸣》2007年6期
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 《文艺争鸣》2007年4期
走向美学的途中 《文艺争鸣》2000年5期
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 《文艺争鸣》1997年1期
《傻瓜的诗篇》的意蕴分析》 《文艺争鸣》1995年1期
有喜剧精神的悲剧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1期
不仅是伤怀——读《老生》的随想 《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1期
海风山骨的话语分析 《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6期
走向“综合”的诗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6期
史铁生:一个尊灵魂的人 《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2期
终归是无处还乡 《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4期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变道与常道 《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2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6期
每个作家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5期
对话比独白更重要 《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1期
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期
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期
批评的觉悟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
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
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
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
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期
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期
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
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期
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
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期
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
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
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
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期
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
散文的命运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
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
贾平凹的实与虚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2期
羽蛇的内心生活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期
大师没有现身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6期
智者的理论——孙绍振的思想风度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4期
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1期
大地乌托邦的守望者——从《柏慧》看张炜的艺术理想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期
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
历史时代的终结:回到当代——转型期的先锋小说 《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2期
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
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
还能悲伤,世界就有希望——关于《篡改的命》的一次对话 《南方文坛》2015年6期
沉默与发声 《南方文坛》2015年4期
文化小散文——读澳门作家散文有感 《南方文坛》2015年2期
他关注沉默的大多数 《南方文坛》2014年4期
另一种声音 《南方文坛》2013年4期
批评如何立心——读胡传吉的文学批评所想到的 《南方文坛》2011年5期
土地对人心的养育——读关仁山的《麦河》 《南方文坛》2011年4期
苦难的书写如何才能不失重?——我看汶川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热潮 《南方文坛》2008年5期
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
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南方文坛》2006年5期
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 《南方文坛》2006年1期
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
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南方文坛》2005年1期
经验已经贫乏 《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
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 《南方文坛》2003年5期
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南方文坛》2003年3期
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 《南方文坛》2003年2期
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6期
批评的野心 《南方文坛》2001年4期
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 《南方文坛》2001年3期
走下神坛的“梦之队” 《南方文坛》2001年2期
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
批评对什么有效 《南方文坛》1999年5期
奢侈的话语 《南方文坛》1999年5期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
集体话语的限度 《南方文坛》1999年2期
写出生命的热烈与凉意——论田湘的诗歌 《当代文坛》2015年6期
吴玄专辑·文学叛徒吴玄 《当代文坛》2009年1期
诗人何大草 《当代文坛》2009年2期
现实主义者王十月 《当代文坛》2009年3期
青年作家金仁顺 《当代文坛》2009年5期
记忆守护者雷平阳 《当代文坛》2009年6期
写作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还要与时代肝胆相照 《当代文坛》2008年4期
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当代文坛》2007年4期
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当代文坛》2007年2期
新媒体时代的女性散文 《文艺评论》2001年4期
神学的当代面貌 《文艺评论》1997年4期
重写爱情的时代 《文艺评论》1995年2期
救赎时代——北村与先锋小说 《文艺评论》1994年2期
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
缅怀先锋小说 《文艺评论》1993年5期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期
以实事照见人生的底色——读贾平凹的《祭父》 《名作欣赏》2008年12期
权力镜像中的人心——读王跃文的小说 《理论与创作》2011年2期
散文写作要有精神根据地——从谢宗玉的散文谈起 《理论与创作》2008年5期
退守于文学之中 《扬子江评论》2007年4期
笔墨从一个人的胸襟里来 《扬子江评论》2006年创刊号
迟到的批评(与南帆对话) 《福建论坛》2005年7期
如何完成中国故事的精神 《人民日报》2016年2月19日
历史与文学的双向赋予 《人民日报》2015年9月1日
谁在建构真正健全的岭南 《人民日报》2013年6月14日
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人民日报》2010年10月16日
诗歌衰落不利于国人心灵培养 《人民日报》2010年6月7日
岭南的文化底色 《光明日报》2014年9月19日
爱心的苏醒——评《我因思爱成病》 《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0日“文艺观察”
好的散文翻译心声 《光明日报》2007年9月14日
中国文化的当下处境 《时代文学》2008年5期
文学批评的现状 《文学教育》2009年8期
文艺复兴与文学学习 《文学教育》2008年2期
想念一种有感而发的诗歌 《芳草》2008年1期
中国文化的现状和走向:一次演讲 《珠海》2008年3期
文学面对的永远是基本的事物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1期
危机时代的文化机遇 《天涯》2009年6期
人心的省悟 《天涯》2007年2期
关于文学的几封信 《花城》2009年1期
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关于文学写作的一次讲演 《花城》2007年1期
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 《花城》2004年1期
写作是身体的语言史 《花城》2003年3期
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花城》2003年1期
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
有他,我们并不孤单 《花城》2000年3期
怯懦在折磨着我们 《花城》1998年2期
我们时代的恐惧与慰藉 《花城》1996年5期
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
这一代的爱情美学 《山花》2001年3期
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4期
人不是一根消化管道 《山花》1999年11期
烦恼在折磨着我们 《山花》1998年12期
与虚无相遇——我读韩东的小说 《山花》1996年2期
先锋小说再崛起的可能性 《山花》1995年2期
在此时,理解历史——以张加强的散文为例 《江南》2003年6期
真实在折磨着我们 《莽原》1998年2期
诗歌与什么相关 《诗探索》1999年第一辑
谁在伤害真正的诗歌 《北京文学》1999年7期
先锋就是自由 《青年文学》1999年9期
当格瓦拉已成往事 《芙蓉》2000年6期
历史中的心事:读欣力 《作家》2010年8期
身体伦理的变迁 《作家》2003年1期
朋霍费尔的遗产 《作家》1999年3期
文学写作的精神通孔 《大家》2007年1期
诗歌在疼痛 《大家》1999年5期
文体革命的边界 《大家》1999年2期
再度先锋——一个作家与一个问题 《大家》1994年5期
长篇小说写作的基本问题 《延河》2010年7期
写出可以信任的善和希望 《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6期
我们时代的心灵史 《小说评论》1994年3期
精神困境的寓言 《小说评论》1995年1期
写作只服从于内心的需要 《小说评论》2001年3期
女性写作新的难度 《小说评论》2001年4期
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 《小说评论》2004年6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 《小说评论》1995年5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 《小说评论》1995年6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 《小说评论》1996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 《小说评论》1996年2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 《小说评论》1996年3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 《小说评论》1996年4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上) 《小说评论》1996年5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下) 《小说评论》1996年6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 《小说评论》1997年1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 《小说评论》1997年2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 《小说评论》1997年3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 《小说评论》1997年4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 《小说评论》1997年5期
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 《小说评论》1998年1期
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 小说评论》1998年2期
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 小说评论》1998年3期
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 小说评论》1998年4期
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 小说评论》1998年5期
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 《小说评论》1998年6期
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 《小说评论》1999年1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 《小说评论》1999年2期
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 《小说评论》1999年3期
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小说评论》1999年4期
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 《小说评论》1999年5期
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 小说评论》1999年6期
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 《小说评论》2000年1期
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 《小说评论》2000年2期
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 《小说评论》2000年3期
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 《小说评论》2000年4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 《小说评论》2000年5期
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 《小说评论》2000年6期
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1期
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2期
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3期
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 《小说评论》2006年4期
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 《小说评论》2006年5期
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小说评论》2006年6期
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 《小说评论》2007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 小说评论》2007年2期
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小说评论》2007年3期
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 《小说评论》2010年2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评论》2012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是活着的历史 《小说评论》2012年2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所共享的生命世界 《小说评论》2012年3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的雅俗调适 《小说评论》2012年4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叙事的伦理问题 《小说评论》2012年5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是生命的学问 《小说评论》2012年6期
谢有顺专栏:乡土资源的叙事前景 《小说评论》2013年1期
谢有顺专栏:内在的人 《小说评论》2013年2期
谢有顺专栏: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 《小说评论》2013年3期
谢有顺专栏:内在的经验 《小说评论》2013年4期
谢有顺专栏:谈谈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 《小说评论》2013年5期
杨卫东小说的受难记忆 《小说评论》2016年1期
欲望的谜语——论苏童的《黄雀记》 《小说评论》2016年3期
获奖情况2017年,《有喜剧精神的悲剧》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
2016年,论著《小说中的心事》获选为“2016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2014年,论文《重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主办)
2013年,论著《文学的路标》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委宣传部)
2010年,论文《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一文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文联主办)
2010年,论著《文学的常道》、《被忽视的精神》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8年,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8年,获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主办)
2008年,获广东省“新世纪之星” 称号(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主办)
2008年,获第二届广东省“十百千工程”优秀培养对象二等奖(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
2001年,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
2006年,论著《先锋就是自由》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0届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等系列论文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论坛·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主办)
2005年,《文化大散文的精神困境》一文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
2005年,《消费社会的叙事处境》一文获第三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5年,《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南方文坛》2005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4年,《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一文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文联主办)
2003年,《文学身体学》一文获第二届“广东文学评论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3年,《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文联主办)
2001年,文学评论集《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获第十三届“广东省新人新作奖”(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
2001年,《十部作品,五个问题》一文获“《南方文坛》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1年,《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度优秀论文奖”
2000年,《散文的命运》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度优秀论文奖”
1999年,《贾平凹的实与虚》一文获“《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度优秀论文奖”
学术兼职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评委兼评委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