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03年8月-2020年3月: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3年9月-2004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访学研修;
2004年9月-2007年12月: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文学博士毕业
2008年11月-2012年6月:浙江广电集团节目研发中心,模式研发专家,模式观摩课程主讲
2013年2月—2013年7月:浙江广电集团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栏目策划指导
2014年1月—2014年7月: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研究组织,社交媒体大数据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2015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师资建设委员会委员,校博士协会副会长
2020年3月— :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运河青年学者
研究(情况)项目:
1.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19年—);
2.微博时代政民沟通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2-2018年);
3.“中国梦”影视传播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2015—2020年);
4.传媒助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路径与可行性——以浙江为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2015年);
5.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介愿景研究,浙江省哲社规划项目(2007—2008年);
研究生培养等教学情况:
主讲研究生课程:《大数据传播研究》、《综艺节目创作实务与研究》等
1.校级人才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依托重点特色专业,联手行业,探索广电编导创新人才的“实战演练型”培养模式模式,负责人;
2.2012年,基于产学研平台,提升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探索,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负责人;
3. 浙江省新苗创新成果项目,指导教师;
4. 省级精品课程《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建设;
5. 教学业绩连续多年A等,曾获:教学十佳、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教学工作先进、优秀指导教师等。
奖励和荣誉:
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 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星光电视文艺优秀评论奖三等奖;
3. 国际华莱坞学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5. 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6. 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7. 浙江省舆情研究“和山奖”;
8. 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理论类三等奖;
9. 浙江省电视牡丹奖论文二等奖;
10. 中国广播影视联合会主题征文论文三等奖;
11.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
12. 2013年获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称号;
13. 2013年获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
14. 2014年获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员”称号;
15. 2018年获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中期考评“特别优秀”; 教材: 边缘身份融入:符号与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
电视节目模式创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媒介愿景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媒介组织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大众传媒的符号救济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新闻与传播研究》封面论文;
2.关系障碍:人际传播视角下的边缘身份融入,《新闻与传播研究》封面论文;
3.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新闻界》,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中国新闻年鉴》转载
4.论媒介正义的概念与维度,《国际新闻界》;
5.传媒转型:传媒组织与受众身份的时空博弈,《新闻记者》;
6.微博的理想与现实——兼论社交媒体建构公共空间的三大困扰因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7.国际媒介管理研究动向,《当代传播》;
8.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浙江社会科学》,《学术界》转载;
9.我国幼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与品牌建设研究,《当代电影》;
10.何以为“华” 如何“莱坞”——“华语电影”、“华莱坞电影”命名的再思考,《当代电影》;
11.“中国梦”影视研究:历史过往 、框架预设与实践互动,《现代传播》;
12.移动社交时代综艺节目的创新探索,《中国电视》;
学术兼职
1.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2.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3.国际华莱坞学会副会长;
4.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理事;
5.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分会理事;
6.浙江省广播影视学会理事;
7.浙江省电影家协会理事;
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员;
9.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研究员;
10.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学科组评审专家;
11.甘肃省融合媒体研训基地特约顾问
12.《新闻与传播研究》、《青年研究》等学术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