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朱丽东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2003.09-2007.11 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 1998.09-2001.03 西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 1981.09-1985.06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00.11-至今,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教授(2007.11); 1985.07-2000.10,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副教授(1999.12);讲师(1992.06);助教(1986.07) ◆科研项目 近年主要科研项目: 1. 2014.01-201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BHQ岩芯的钱塘江中下游全新世环境重建研究(41371206,排名第二); 2. 2011.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南方晚第四纪风尘沉积的物质联系(41071002,排名第二); 3. 2009.01-2010.1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良渚文化发育环境研究(Y5080307,主持); 4. 2006.01-2007.1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安全指标体系和水安全模式研究(Y504124,主持); 5. 2008.01-2009.1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金衢盆地第四纪红土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X506313,第二); 6. 2006.09-2007.09,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基于3S的城市灰尘环境风险预警(排名第三); 7. 2003.09-2004.09,浙江省教育厅项目,金华市旅游承载力研究(排名第三); 8. 2009.01-2009.12,金华市社科联重点项目,金华农家乐旅游及其资源整合研究(主持); 9. 2005.01-2005.12,金华市社科联重点项目,浙中城市化进程中城乡融合模式研究(主持); 10. 2006.01-2006.12,金华市社科联项目,金华市水安全评价研究(主持)。 ◆入选梯队及获奖情况 1. 2012.11,《南方更新世红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 2012.11,《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3. 2011.11,《中亚热带红土记录与环境变化研究》,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4. 2007.10,《金衢盆地第四纪红土沉积粒度组成特征》,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5. 2007.10,《海盐县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6. 2005.10,《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7.2003.10,《青海省灾害环境区划初探》,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8.2011.06,《基于野外发现的高师地理实践教学》,浙江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9.2013.01,浙江师范大学,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 10.2011.06,浙江师范大学,师大先锋.创先争优闪光言行之星; 11.2010.06,浙江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2.1996.09,青海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13.1996.09,青海省高校小岛奖; 14.1995.11,青海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 15.1995.07,青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情况 近五年教学工作: 2013-2014学年:植物地理学(2012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11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13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2012-2013学年:植物地理学(2011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10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12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2011-2012学年:植物地理学(2010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09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11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2010-2011学年:植物地理学(2009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08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第四纪环境学(2009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10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2009-2010学年:植物地理学(2008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07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旅游地理学(2007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09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2008-2009学年:植物地理学(2007级本科生,第二学期); 植物土壤综合野外实习(2006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土壤地理学(2007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旅游地理学(2005级本科生,第一学期); 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通识2,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环境变迁(2008级研究生,第二学期)。 ◆学生指导 1. 2009.11,指导学生陈英瑶、金莉丹、洪佳飞获全国高校地理学专业本科生野外调查大赛征文比赛二等奖; 2. 2011.11,指导学生姜永见获省优秀硕士论文; 3. 2009.11,指导学生姜永见获校优秀硕士论文; 4. 2013.11,指导学生冯义雄获省优秀硕士论文; 5. 2011.11,指导学生冯义雄获校优秀硕士论文; 6. 2010.06,指导学生袁双获校优秀硕士论文。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简明浙江地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07; 2.《浙江地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8; 3.《当代非洲资源与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4; 4.《青海省志.自然地理志》,黄山书社,1995.08; 5. 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期; 6. 金衢盆地网纹红土色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年第3期; 7. 隋唐宋时期浙江采石格局及其环境驱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期; 8. 中国亚热带风尘沉积物磁学特征对比研究,《第四纪研究》,2013年第5期; 9. 南岭夷平面风化壳发育时间问题探讨—以粤北大布镇剖面为例,《山地学报》,2013年第1期; 10.浙江省永康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土壤通报》,2012年第4期; 11.风尘沉积的磁学参数与环境意义,《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5期; 12.江西九庐公路红土剖面的磁学特征及其反映的风化成土作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5期; 13.庐山JL剖面红土磁化率特征及古环境记录,《山地学报》,2011年第4期; 14.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期; 15.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类型与网纹化作用,《沉积学报》,2010年第2期; 16.九江JL红土剖面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第6期; 17.浙江省全新世环境变化的文化响应,《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12期; 18.金衢盆地红土地球化学特征,《土壤通报》,2010年第1期; 19.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第2期; 20.浙江省内不同成土母质红土粒度特征比较,《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1.庐山JL剖面红土粒度体积分形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山地学报》,2008年第1期; 22.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稀土元素特征与成因分析,《地理科学》,2008年第1期; 23.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黄土的风成相似性探讨,《干旱区地理》,2008年第3期; 24.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土壤学报》,2008年第3期; 25.中亚热带红土与水稻土铁锰结核理化特性与形成环境对比,《山地学报》,2008年第3期; 26.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黄土的风成相似性探讨,《干旱区地理》,2008年第3期; 27.金衢盆地加积型红土地球化学特征,《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年第10期; 28.南方更新世红土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2007年第3期; 29.网纹红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中国沙漠》,2007年第2期; 30.庐山JL剖面的色度气候意义,《热带地理》,2007年第3期; 31.金衢盆地TX红土剖面元元素迁移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第1期; 32.中亚热带第四纪红粘土的粒度特征,《地理科学》,2006年第5期; 33.金衢盆地第四纪红土沉积粒度组成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第4期; 34.中国南方红土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5.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形成时代,《热带地理》,2005年第4期; 36.金字塔光辉下的采石文化,《西亚非洲》,2009年第1期; 37.浙江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初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8.龙游石窟成因初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9.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0.良渚文化期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耦合,《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