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13年毕业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7.11-2018.11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
科研项目:
[1]基于客票数据的中型高铁站到发线安排优化研究,横向课题.2019.(负责人)
[2]车务系统高铁安全运营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横向课题.2019.(负责人)
[3]多故障条件下轨道交通风险评估及预警决策分析,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2017.(负责人)
[4]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预警技术研究,浙江省科技厅资助,2015.(负责人)
[5]基于模糊信息的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浙江省教育厅资助,2014. (负责人)
[6]金义轨道交通对金义都市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金华市社科联重点,2013. (负责人)
[7]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综合评价研究,浙江师范大学资助,2009. (负责人)
[8]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分析研究,浙江师范大学资助,2007.(负责人)
[9]京沪高速铁路应急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No.2009X013,来源铁道部).(参与)
[10]铁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及相关技术研究(No.2009X008-C,来源铁道部).(参与)
[11]广州地铁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来源广州地铁). 2010(参与)
[12]便携式铁路应急手持平台(No.0852DZ0901,来源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参与)
教改项目:
[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通安全工程” 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教育部,主持,2019.
[2]基于成果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管理” 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部,主持,2019.
[3]基于MOOC平台的"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浙师大,主持,2019.
[5]浙师大工学院一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负责人,2020.
教育经历
2010.9-2013.7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李磊.基于信息公理和多粒度语言值的铁路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7(12):8-15.
[2]李磊. 基于案例推理的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决策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4,36(11):1-6.
[3]李磊.基于云计算的铁路数据中心框架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12(Z1):124-128.
[4]李磊.基于改进多准则妥协解排序(VIKOR)法的铁路应急预案评估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 ,22(8):29-36.
[5]李磊. 地铁车辆故障模式危害度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5):43-48.
[6]李磊.基于多层次灰色模型的路企直通运输效益评价分析[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0,32(10):20-23.
[7]李磊.基于最大熵和TOPSIS方法的地铁列车交路评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4.12(8).
[8]L.Li., F.Z.Wang. 2016. A Framework Research on Railway Emergency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REIDSS).The 28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 YinChuan,4507-4512.
[9]L.Li., L.J.Zheng.,G.Guo. 2016. Emergency Plan Evaluation Group Decision Making Method based on 2-Tuple Linguistic Prioritized OWA Operator. The 28th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YinChuan,2120-2125.
[10]倪鹏炯, 郑雪萍, 李磊*. 地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脆弱性评价研究[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6, 18(5):30-33.
[11]金段艳, 倪鹏炯, 李磊*,等. 基于可拓评价法的地铁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6(12):151-153.
[13]李磊. 基于证据理论的地铁应急体系脆弱性评估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
[14]李磊,王富章.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体系研究[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2,14(3):58-63.
[15]李磊,王富章.现代铁路应急决策分析[C],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文集,2012.
[16]李磊.基于混合算法的编组站到发线模型算法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01): 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