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海龙

个人简介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获奖情况 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通鼎奖教金”

研究领域

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传媒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刘海龙:《中国传播学70年:知识、技术与学术网络》,《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2019(5)。 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刘海龙:《假想敌、怨怼与粉丝民族主义的动员机制》,《上海思想界》,2018(4)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2018,40(02):37-46 刘海龙:《从传播到媒介:彼得斯与传播思想史研究的进路》,《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春夏卷。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现代传播》,2017(4) 刘海龙:《我们是否已进入“群众的时代”?——读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中国图书评论》,2015(9)。 刘海龙:《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起源——重读陆定一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青年党史学者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刘海龙:《坎坷自由路》,台湾《新闻学研究》,2015(2)。 刘海龙:《连续与断裂:帕克与芝加哥学派神话》,《学术研究》,2015(2)。 刘海龙、方惠:《2014年传播学十大观点》,《编辑之友》,2015(1)。 刘海龙:《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刘海龙:《中国语境下“传播”概念的演变及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8)。 Wenshan Jia, Hailong Liu, Runze Wang, and Xinchuan Liu(2014).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An emerging alternative paradigm. In The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ume II. Robert S. Fortner and P. Mark Fackler(eds.). Wiley.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学派 刘海龙:《宣传的理由:重读伯内斯的〈宣传〉》,《国际新闻界》,2014(4)。Vol.36, No.4.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 刘海龙、李晓荣:《孙本文与20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一篇被忽略的传播学论文》,《国际新闻界》2013(12)。 刘海龙:《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南京社会科学》,2013(10)。 刘海龙、黄雅兰:《试论“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13年3月)。 刘海龙:《新闻工作者微博使用困境及其根源》,《新闻记者》,2012(9)。 刘海龙:《监测信息环境的质量:媒体表现的理论及测量》,《国际新闻界》,2012(7)。 刘海龙:《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新闻与写作》,2012(5)。(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8)转载)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新闻大学》,2012(2)。 刘海龙:《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人民论坛》,2012年2月(下)。 刘海龙、秦亚利:《不确定议题的报道:以网瘾报道为例》,《中国传媒报告》,2012(1)。 刘海龙、连晓东:《从默会的知识到公共知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新闻记者》,2011(3)。 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现代传播》,2011(9)(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刘海龙:《汉语中“宣传”概念的起源与意义变迁》,《国际新闻界》,2011(11)。 刘海龙:《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国际新闻界》,2010(4)。(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8期转载) 刘海龙:《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的需求与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Mylène Hardy, Hailong Liu. La Traduction Des Sciences De La Communication En Chine: Le Concept De «Chuanboxue»(The Translation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 Concept "Chuanboxue",《从“传播学”概念看传播研究在中国的转译》). Hermès 56(2010). 刘海龙:《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国际新闻界》,2009(3)。 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国际新闻界》,2008(7),CSSCI:2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新闻学论集》(第20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起源与早期的争论》,《国际新闻界》,2007(4)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从旧宣传到新宣传》,《国际新闻界》,2007(9) 刘海龙:《“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 刘海龙:《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国际新闻界》,2006年(5)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学术兼职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