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韩建业

个人简介

韩建业,男,1967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1985年陇西师范毕业后到苟家川学校任教,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工作,2000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职取得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2009年受聘二级教授。2016年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2018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现为二级教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考古学科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2014年赴德国考古研究院(DAI)任访问学者,2015年赴美国盖蒂研究院(GRI)任客座学者。2013年开始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教育经历 1982~1985年,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学生。 1987~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生,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1991~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张江凯先生,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6~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师从严文明先生,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5~1987年,甘肃省通渭县苟家川学校教师。 1994~2004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 2004~200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副教授、系主任。 2005~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师,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2015年,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教师,教授、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历史文博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兼职教授。 2018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兴趣在中国新石器商周考古学、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等领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 (2)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3)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4) 《禹征三苗探索》(合著),《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 (5)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合著),《考古》1995年第10期。 (6)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7)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合著),《考古》1996年第5期。 (8)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9)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合著),《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10)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合著),《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11)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 (12)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13)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4)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15)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第3期。 (16)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7)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第1期。 (18)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19)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20)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21) 《朱开沟文化研究》(合著),《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 (22)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23)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第1期。 (24)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2期。 (25)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第3期。 (26)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第3期。 (27)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28)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第1期。 (29)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30)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1)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32)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3期。 (33)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4期。 (34)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第5期。 (35)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36)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37)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8)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合著),《江汉考古》2008年第3期。 (39)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40) 《古燕国与燕子》,《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 (41)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 (42)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第2期。 (43)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 (44)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45)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合著),《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46)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47)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48)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第4期。 (49)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第11期。 (50)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51)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52) 《龙虬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 (53)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 (54)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 (55)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合著),《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6)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 (57)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58)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第2期。 (59) 《5000年第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60)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 (61)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62)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1期。 (63) 《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仰韶和她的时代——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年。 (64) 《二里头—二里冈时代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 (65) 《龙山时代早期中国的文化格局》,《无限悠悠远古情——佟柱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 (66) 《简论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发展演变》,《考古》2015年第1期。 (67) 《略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江汉考古》2015年第3期。 (68) 《公元前3至前1千纪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尖顶冠形符号》,《西域研究》2015年第4期。 (69) 《从陶器看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陶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70)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形雕像源于中亚》,《三代考古(六)》,科学出版社,2015年。 (71) 《中原和江汉地区文明化进程比较》,《江汉考古》2016年第6期。 (72) 《新疆双河市泉水沟青铜时代遗存的发现及初步认识》(合著),《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 (73) 《先秦时期阿尔泰及以西地区陶壶的来源——兼论公元前一千纪中叶后半叶阿尔泰及以西地区和阴山—天山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 (74) 《龙山时代的中原和北方——文明化进程比较》,《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75) 《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亚洲中部地区的圜底陶罐》,《考古》2017年第9期。 (76)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考古与文物》2018年第2期。 (77) 《略论新疆地区四千年前的萨满式人物形象——兼论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年代》,《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 (78) 《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文博学刊》2018年第1期(创刊号)。 (79) 《新疆地区的早期铁器和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7期。 (80) 《中原和海岱:文明化进程比较》,《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 (81) 《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遗产》(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82) 《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文物》2019年第第7期。 (83) 《龙山时代:新风尚与旧传统》,《华夏考古》2019年第4期。 (84) 《石峁人群族属探索》,《文物春秋》2019年第4期。 (85) 《龙山时代的三个丧葬传统》,《江汉考古》2019年第4期。 (86)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 (87) 《石峁:文化坐标与文明维度》,《中华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 (88) 《龙山时代的文化巨变和传说时代的部族战争》,《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89) 《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合著),《地理研究》2020年第8期。 (90) 《新石器时代战争与早期中国文明演进》,《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10期。 (91) 《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考古》202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21年第17期全文转载)。 (92) 《裴李岗时代与中国文明起源》,《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 (93) 《裴李岗时代的“族葬”与祖先崇拜》,《华夏考古》2021年第2期。 (94)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的形成及东向扩张》,《文物春秋》2021年第2期。 (95) 《彩陶时代与前文明社会》,《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96) 《肖家屋脊文化三题》,《中华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 (97) 《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考古学报》2021年第3期。 (98) 《庙底沟期仰韶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世界》2021年第2期。 (99) 《考古学文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100) 《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考古》2021年第11期。 (101) 《关于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从新疆的考古新发现论起》,《西域研究》2021年9月网络首发。 (102)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祀天遗存和敬天观念——以高庙、牛河梁、凌家滩遗址为中心》,《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