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家新

个人简介

1978—1982, 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2020年6月退休。 教授课程 (1)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2)创造性写作与翻译 (3)中外现代诗歌、诗学研究及翻译研究

研究领域

(1)中国现当代文学 (2)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3)中外现当代诗歌、诗学理论研究及诗歌翻译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 (2)《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重读诗人穆旦》,《文艺争鸣》2018年第11期; (3)《近景中的远人:顾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一作者),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今日中国文学》2017年第2 期(总第6卷) (4)《面向未来的翻译》,《扬子江诗刊》2017年第4期; (5)《我的“创造性翻译”教学》,香港中文大学“创造性写作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7; (6)《雷克斯洛斯对杜甫的翻译》,《诗建设》2016年夏季号; (7)王家新:“反向及其他诗作”,罗伯特•哈斯:“王家新和冬天的精神”, 《美国诗歌评论》2015年5-6月号,VOL.44/NO.3 ; (8)《“我们怎能自舞辩识舞者?”——杨牧与叶芝》(《世界文学》,2015年第5期); (9)《俄罗斯的奥维德——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命运》,《世界文学》,2014年第1期; (10)《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2期; (11)《喉头爆破音:对策兰的翻译》,《上海文化》2013年3月号 (12)《从“晚期风格”往回看: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13)《勒内•夏尔:语言激流对我们的冲刷》,《中外比较文学》2013年第3期; (14)《翻译作为回报》,《上海文化》2013年5月号; (15)《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16)《阿多诺与策兰晚期诗歌》,《上海文化》2011年第4期; (17)《对奥登的翻译与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8)《穆旦:翻译作为幸存》,《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9)《“对中国的执迷”与“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20)《“独自垂钓”的诗歌翻译》,《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5期; (21)《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5辑; (22)《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23)《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外国文学》2007年第6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