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孙郁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1985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88年至1992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任馆员、副研究馆员 (2)1992年至2002年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工作,任副编审、编审、文艺部副主任,《文艺周刊》主编 (3)2002年至2009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任副馆长、馆长 (4)2006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课,开设“胡适研究”、“鲁迅研究”等课程 (5)2009年2月起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6)2009年6月起至2018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重要获奖 (1)专著《鲁迅与俄国》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 (2)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2019) (3)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2019)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孙郁)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 (5)朱自清散文奖(2018) (6)《鲁迅遗风录》获《作家文摘》2016年十大非虚构文学奖 (7)《重奏里的独奏》获《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优秀论文奖 (8)《民国文学十五讲》获2015年华文好书奖 (9)专著《鲁迅与俄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4) (10)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14) (11)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4) (12)主讲课程“鲁迅与现代中国”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 (13)《十月》创刊35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2013) (14)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13) (15)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2011) (16)第九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2011) (17)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

研究领域

(1)鲁迅研究 (2)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3)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晚年鲁迅文本的“墨学”之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2)汪曾祺杂诗别议,《文艺争鸣》2020年第12期; (3)开启“诗与真”之门——刘庆邦小说论,《当代文坛》2020年第6期; (4)在表现主义风潮里——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序,《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10期; (5)率然之笔 无累之心,《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8期; (6)在鲁迅的词风里,《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 (7)晚年钱理群的第二课堂,《南方文坛》2020年第5期; (8)思于他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3期; (9)徐梵澄辞章观念里的智性与诗性,《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 (10)汪曾祺对“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1期; (11)理解小说的方式——兼评陶长坤《小说创作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2)诗人巴金,《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汪曾祺对于“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1期; (14)思于他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3期; (15)汪曾祺的语言之风,《新文学史料》,2020年第1期; (16)晚年钱理群的第二课堂,《南方文坛》,2020年第3期; (17)在鲁迅的词风,《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 (18)开启“诗”与“真”之门——刘庆邦小说论,《当代文坛》,2020年第6期; (19)率然之笔,无累之心,《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8期; (20)在表现主义风潮里——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序,《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10期; (21)徐梵澄辞章观念的智性与诗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2)周作人欣赏大乘佛教的原因,《文艺争鸣》,2019第6期; (23)五四新文化人的话语方式——以1918、1919年的《新青年》为例,《文艺争鸣》,2019第5期; (24)于阡陌野径开辟文学新径,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25)被改写的精神史——《新文化运动史料丛书》序,《当代文坛》,2019第3期; (26)与幼小者之真言——《狂人日记》的副题及其他,《文艺争鸣》,2018第7期; (27)关于张柠的文与人,《文艺争鸣》,2018第7期; (28)被照亮的遗迹,《读书》,2018第7期; (29)郜元宝:在鲁迅的“内篇”与“外篇”之间,《当代作家评论》,2018第2期; (30)鲁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文学评论》2018第2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1)鲁迅与三十年代考古学的几个问题,《读书》,2018第2期; (32)一个时代的稀有之音,《文艺争鸣》,2017第 7期; (33)古风里的贾平凹,《文艺争鸣》,2017第 6期; (34)在语言与经验之间,《文艺争鸣》,2017第5期; (35)世情与远思,《读书》,2017第4期; (36)非文章的“文章”——鲁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4期; (37)从《受活》到《日熄》——再谈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17第2期; (38)凝视的眼光——读张直心《晚钟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2期; (39)文学之道并非无门,《人民日报》2017年2月7日; (40)在流行色之外,《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 (41)关于矛盾的文学批评,《光明日报》2017年1月3日; (42)鲁迅精神与我们的文学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11月4日; (43)被照亮的表达,《光明日报》2016年8月22日; (44)草根语境里的鲁迅,《当代作家评论》2016第5期; (45)重审“文明等级论”,《文艺争鸣》2016第8期; (46)鲁迅传播史的几个问题——在世界主义视界中呈现鲁迅遗产,《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47)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48)“多”通于“一”,《读书》2016年第6期; (49)夏衍之问,《文艺争鸣》2016年第4期; (50)作为文章家的唐弢,《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51)文学批评史中的鲁迅遗产,《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52)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文艺研究》201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3)鲁迅的暗功夫,《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54)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 (55)国语、汉字、国语文讨论的再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6)鲁迅:争论中的选择,《小说评论》2015年第2期; (57)鲁迅的语词之“力”,《读书》2015年第3期; (58)鲁迅与俄罗斯的镜子,《小说评论》2015年第1期; (59)地球的证言,《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 (60)对话中的鲁迅,《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61)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间的选择,《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0日,《新华文摘》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62)无意义的意义,《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 (63)鲁迅:对“终结”的渴望,《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2期; (64)提问者史铁生,《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 (65)黄宗羲与民主启蒙之关系,《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12期; (66)左右之间的对视,《小说评论》2014年第6期; (67)寻找概念之外的遗存,《读书》2014年第11期; (68)当代文坛的“汪迷”们,《小说评论》2014年第5期; (69)向母语致敬:域外华人写作的空间,《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 (70)凝视“土地的黄昏”,《小说评论》2014年第4期; (71)走进象牙塔里的鲁迅研究,《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 (72)孙犁的鲁迅遗风,《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2期; (73)今文的起落,《小说评论》2014年第3期; (74)脆弱的芦苇,《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 (75)为灵魂而哭泣,《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 (76)聆听者,《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77)明末遗民申涵光,《读书》2013年第10期; (78)关于《旧云新影》,《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79)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80)《野草》研究的经脉,《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7期; (81)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21期全文转载; (82)瞿秋白对鲁迅的影响,《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 (83)《带灯》的闲笔,《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 (84)鲁迅与果戈理遗产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全文转载; (85)尺牍之音——读《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光明日报》2013年3月24日,《新华文摘》2013年12期全文转载; (86)莫言:一个时代的文学突围,《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87)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88)在德、俄版画之间,《读书》2012年第9期; (89)写作的叛徒,《读书》2012年第6期; (90)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91)私人语境里的鲁迅,《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1期; (92)语言的颜色,《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 (93)转折还是终点?——评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学术兼职

(1)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 (2)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3)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