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建磐

个人简介

学习经历 1955年9月—1961年8月,福建省古田县第一小学学生 1961年9月—1964年8月,福建省古田第四中学初中学生 1964年9月—1969年2月,福建省屏南第一中学高中学生(因“文革”推迟离校) 1978年3月—1978年9月,华南理工学院本科生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获理学硕士学位,专业:基础数学 1982年4月—1982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获理学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数学 工作经历 1969年3月—1972年2月,福建省古田县凤埔公社峦龙大队插队 1972年3月—1973年9月,福建省屏南第一中学民办教师(数学) 1973年10月—1978年2月,福建省屏南县闽剧团编剧 1983年1月—1985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讲师 1986年1月—1991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副教授 1989年1月—1990年6月,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客座副教授 1991年5月—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 1994年1月—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年2月—1992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 1992年9月—1994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 1994年5月—1997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1997年3月—2005年12月,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3年3月—2015年8月,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院长(2015年9月后任名誉院长) 科技和教学奖励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项目:代数群模表示中的若干问题) 上海市第一届自然科学牡丹奖(1994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项目:量子群的表示) 陈省身数学奖(中国数学会,1997年) 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项目:数学分析的分层次教学);项目主持人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项目:数学分析的分层次教学);项目主持人 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项目: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第二完成人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项目: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第二完成人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项目:立德树人新途径:现代大学书院制创新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第一完成人 其他荣誉称号与奖励 首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1988年) 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1990年) 上海市第二届科技精英提名奖(1991年) 上海市1993年度劳动模范(1994年)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劳动人事部,1994年) 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 全国优秀回国人员(2004年)

研究领域

代数群、量子群及其表示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Sheaf cohomology on G/B and tensor products of Weyl modules, J. Algebra 77(1982), 162—185 Coinduced representations and injective modules for hyperalgebra br, Chin. Ann. of Math. 4B(1983), 357—364 The inverse image of an induced sheaf on G/P, J. East China Normal Univ.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84, No.4, 1—8 Quasi-rational modules and generic cohomology, Northeastern Math. J. 1(1985), 90—100 Chevalley群表示概述,数学进展,14(1985), 1—22 (与曹锡华合作) 线性代数群表示导论,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7 (与曹锡华合作) On the generic cohomology, Proc. of Symp. in Pure Math., AMS, Providence, RI, 47-2(1987), 195—200 仿射Weyl群上的半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7, No. 4, 15—25 Translation and cancellation of socle series patterns, Tohoku Math. J. 40(1988), 633— 643 (with Yuan-huai Bai and Ke-xin Wen) On the cyclicity and cocyclicity of G-modules, Acta Math. Sinica (New Series) 4(1988), 45—54 On the cyclicity and cocyclicity of G-modules, Contemp. Math. 82(1989), 231—233 Inverse limits of affine group schemes, Chin. Ann. of Math. 9B(1989), 418—428 Notes on some topics in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linear algebraic groups, Comm. in Algebra 18(1990), 347—355 The research of the modular representations of algebraic groups in China, Adv. in Sci. of China, Math. 3(1990), 1—28 (with Xi-hua Cao) 代数几何初步 —— 簇论, 研究生教材,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印行,1986, 1992 On bialgebra cohomology, Bull. Soc. Math. Belg. 42(1990), 607—642 (with Brian Parshall) Two-parameter quantum linear groups and the hyperbolic invariance of q-Schur algebras, J. London Math. Soc. (2) 44(1991), 420—436 (with Jie Du and Brian Parshall) 量子群理论概述,数学进展,20(1991), 424—454 Quantum Linear Groups, Memoirs AMS, no. 439, Providence, RI, 1991 (with Brian Parshall) A summarized account for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quantum linear groups, in “Algebraic Geometry and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World Scientific, Singapore, 1992, pp.102—120 Cohomology of infinitesimal quantum groups, I, Tohoku Math. J. 44(1992), 1231—1259 (with Brian Parshall) Cohomology of quantum groups: the quantum dimension, Canad. J. of Math. 45(1993), 1276—1298 (with Brian Parshall) Representation theory of algebraic and quantum groups in China, in “Group Theory in China”, Science Press (China)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6, pp. 203—223 (with Ye Jiachen) Hecke algebras of type Dn at roots of unity, J. of Algebra 212(1999), 132—160 (with Hu Jun) Borel subalgebras redux with example from algebraic and quantum groups, Algebras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3(2000), 213-257 (with Brian Parshall and Leonard Scott) Representations and Quantization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Springer-Verlag, Beijing, 2000 (with Zongzhu Lin, editors) On simple modules of Hecke algebras of type D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44(2001), 953—960 (with Hu Jun) 群与代数的表示论,数学进展,30(2001), 481—488(与张继平等合作) Infinitesimal quantum gln and little q-Schur algebras, J. Algebra, 287(2005), 199—233 (with Jie Du and Qiang Fu)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Geometry and Related Fields, AMS/IP Studies in Advanced Mathematics, vol 39.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International Press, 2007 (with Zhijie Chen, Shengli Tan, and Stephen S. -T. Yau, editors) Finite Dimensional Algebras and Quantum Groups, Mathematical Surveys and Monographs, vol. 150,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8 (with Bangming Deng, Jie Du and Brian Parshall) Representation Theory, Fo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July 16—20, 2007, Lhasa, China,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09 (with Zongzhu Lin, editors) Lie Theory and Representation Theory,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International Press, Beijing, 2011 (with Bin Shu and Naihong Hu, editors) Representations of Little q-Schur Algebras,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257(2012), 343—378 (with Jie Du and Qiang Fu) Krull-Schmidt decomposition of the tensor products of certain simple Uq(gln)-modules at a root of unity,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6期, 1—10 (with Haixia Gu)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of q-Schur superalgebras at a root of unity, J. Pure Appl. Algebra, 218(2014), 2012—2059 (with Jie Du and Haixia Gu) Quantum Schur superalgebras and finite general linear groups,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8; 38 (with Xiaoyu Chen) Krull-Schmidt decomposition of the tensor products of some tensor products of costandard modules for SL3(k), J. Pure Appl. Algebra, 219(2015), 1850—1867 (with Xiaoyu Chen) Representations of q-Schur superalgebras in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lgebra 481(2017), 393—419 (with Jie Du and Haixia Gu) The infinitesimal and the little q-Schur superalgebras,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46(2018), 516—543 (with Xiaoyu Chen and Haixia Gu) ------------------------------------------------------------------- 全国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editors, with Xu Binyan) 迎接挑战,深化改革,造就创新型师资,载《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p. 9—18 以师范教育一体化思想为指导,高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载 《一体化:师范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p. 87—98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高等师范教育:挑战与机遇,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1期 21世纪大学在科学与人文精神整合中的作用,载《探求21世纪大学的坐标 —— 华东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演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 20—27 (英文稿:pp. 28—42) 世界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载《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视角 —— 旧金山市对外汉语教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 7—13 (英文稿:pp. 15—26) 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载《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转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113—117 适应基础教育发展,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载《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5,pp. 137—143 WTO与上海教育的发展,载《大学之道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理念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p. 347—351 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 —— 关于“十五”期间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载《大学之道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理念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p. 352—356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年初版;2017年新版(主编)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Tradition and Reality, Gale Asia CENGAGE Learning, 2012 (editor) 主要国家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载《课程 ? 教材 ? 教法》第31卷(2011年)第7期,105—106 高中数学教材核心数学内容的国际比较,载《课程 ? 教材 ? 教法》第34卷(2014年)第10期,112—119(与章建跃合作) 高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综合难度的国际比较,载《全球教育展望》第43卷(2014年)第8期,101—110(与鲍建生合作) 中、法、美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载《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20期,28—32;55(与汪晓勤、洪燕君合作) 高中数学课标实施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载《课程 ? 教材 ? 教法》第35卷(2015年)第10期,59—64(与柳笛、章建跃、鲍建生合作) 60. 高中数学教材国际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主编)

学术兼职

现任的社会兼职: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2013— 曾任的社会兼职(部分): 上海数学会常务理事,1992—2000 上海数学会副理事长,1993—2001 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2009—2014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1983—1994 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1983—1994 EC Member,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Mathematical Instruction(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 1998—2002 中国高教学会师范教育分会理事长,1999—2004 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长,2001—200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分会副理事长,2004—2007 UNESCO Chair of Teacher Educati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 2005—200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2005—201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2014 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2013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2006—2011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