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7.9~2010.7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博士
1989.9~2002.7 北京广播学院文学硕士
1985.9~1989.7 南开大学哲学学士
2013年7月~2014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访问学者
2002年7月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教师、副教授
1989年8月~1999年9月,任济宁电视台编辑、记者、副主任、制片人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文艺美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纪录片创作
研究生课程:影视理论研究、影视理论与经典作品分析
获奖情况
2014年,《银幕上的乡土中国》(专著)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奖
2008年,本人作为理论组负责人参加的《招生就业新形势与本科专业调整》研究,获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班主任、班主任标兵称号
2006年,论文《农村信息化问题的传播学读解》获中国信息协会优秀论文奖,并入选《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1)》
1997年,担任撰稿人和总编导,拍摄完成四集电视理论专题片《大路朝天》,在中央电视台多次连续播出,取得较大反响。并荣获山东省电视理论节目二等奖
1997年,专题片《梁山人家》获山东省“爱的奉献”人物家庭专题片三等奖,专题片《梁山杏花村》获山东省“山东漫游”专题片评比三等奖
1992年,本人担任撰稿、编导的电视片《孔孟之乡——济宁》(上、下集),获山东省广播电视学会一等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李焕征,爱情、复仇与革命——论电影《白毛女》的文化密码及其正典化叙事,《当代电影》,2015年第10期。
鲁晓鹏、李焕征,全球化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与大学人文教育——鲁晓鹏教授访谈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李焕征、李聪,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影视艺术基础课程建设探新——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9月上半月刊,总第361 期。
李焕征、李聪,对媒体泛故事化、泛娱乐化现象的思考,《青年记者》,2015年第10月中,总第505期。
李焕征,一个新“精英话语”实践的样本,《法治新闻传播》,2015年第10期。
鲁晓鹏、李焕征,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与“重写电影史”——美国加州大学鲁晓鹏教授访谈录,《当代电影》,2014年第4期。
李焕征,民间传说、地方戏与“十七年”电影策——以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当代电影》,2013年第10期。
李焕征,淡妆浓抹总相宜——新中国“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传统民俗略论,《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
李焕征,银幕上的乡土中国——新中国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管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李焕征,革命洪流中的家族、个体与他者——电影《红旗谱》解读,《当代电影》,2011年第4期。
周晓璇、李焕征,浅析Web2.0时代的网民行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新闻界》,2011年第2期。
周晓璇、李焕征,论“留白”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应用,《电影文学》,2011年第9期。
李焕征,电影创作研究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李焕征,论中国早期电影的现代性变奏,《电影文学》,2009年第7期。
李焕征,大众媒介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明星制建构,《新闻界》,2009年第1期。
刘惠迪、李焕征,电影的回旋式套层结构,《电影评介》,2007年第12期。
李焕征,农村信息化问题的传播学读解,《中国信息界》,2005年第23期。
李焕征,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对策浅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娄可伟、李焕征,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学价值初探,《电视研究》,2003 年第12期。
娄可伟、李焕征,教育类节目要打好服务牌,《电视研究》,2003年第4 期。
李焕征,也谈〈实话实说〉的平民性,《电视研究》,2002年第4期。
李丽莎、李焕征,电视时代与电视文化刍议,《新闻知识》,2001年第10期。
李焕征,解读电视“克隆”现象,《电视研究》,2000年第12期。
出版著作/教材/编著/译著
李焕征著,《银幕上的乡土中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
李焕征,主编,《影视艺术基础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
《中国乡村传播学》(参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乡村传播与农村发展》(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茶文化》(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茶文化学》(参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学术兼职
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全球修辞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协会会员、全球修辞学会乡村话语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