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胡辉华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7年7月毕业于江西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9年2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 199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9年2月—1996年8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 1999至今,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哲学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2000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6年10月晋升教授;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任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2016年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 1989年8月—1991年8月受江西省委组织部派遣在江西省会昌县挂职锻炼,任县供销社联社副主任。 2003年8月—2004年8月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在Kore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从事研究工作。 2007年9月—2008年1月在University of Wisconsin Eau Claire作访问学者 科研项目 1、2002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社会学的困境与出路”(批准号:02CSH007) 2、2003—2004学年度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邀请在汉城大学韩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从事为期一年的研究,完成“国际交流学者”项目:“1992年之后的在韩华人社会--韩国外籍劳工管理及其对中国工人的影响”。 3、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政伦理的制度分析”(批准号:03BZX045)”。 4、主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五”规划2005年度立项课题:非营利组织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项目编号:05YC7-6)。 5、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韩国非政府组织的成长:公民社会指数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6、2010年主持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10CZZ02) 7、2011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业协会成长的内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BGL105) 专著 《合理性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获奖 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政府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

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后现代主义与合理性观念》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论哲学基本问题》载《暨南学报》2000年第3期 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载《暨南学报》2001年第6期 4、《合理性概念的界定》,载《社会理论学报》(香港),2002年秋季,第五卷第二期 5、《论韩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外籍劳工管理中的作用》载《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6、《韩国现行外籍劳工管理政策评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7、《现代官僚制的行政伦理》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8、《论知识社会学的困境》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9、《公民社会指数评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10、《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概念探析》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论行政伦理研究范式》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行政伦理指数的概念》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第3期 13、《知识社会学的出路初探》载《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4、《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5、《论行政伦理学的学科性质》载《学海》2010年第1期 16、《论行业协会的能力建设》载《学会》2011年第2期 17、《论我国行业协会自律职能失效的根源》载《暨南学报》2012年第7期 18、《走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观念迷宫——以广东全省性行业协会能力建设为例》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9、《逻辑偏离:市场内生型行业协会内部运作的组织分析》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15年第1期。 20、《后双重管理体制时代的行业协会如何成长发展?——以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为例》载《公共行政评论》,2016年第4期。 21、《中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管制的变迁——基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管制指数的测量》,载《广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22、《行业协会职能定位的依据源自何处?——以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成长为例》载《暨南学报》2018年第12期。 23、《“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错位的实践逻辑及内在机制——基于广东省T社团的实证研究》载《第三部门研究》,2018年第16卷。

学术兼职

广东省社会组织总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