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葛鲁嘉

个人简介

葛鲁嘉,男,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籍山东省海阳市,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学历 1978-1982年于中国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2-1985年于中国吉林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1-1992年于英国WARWICK大学获硕士学位(获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奖学金) 1991-1996年于中国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75-1978年参加工作,地区电业局(管辖2个市和6个县的电力部门)工人,局宣传科干事,局团委书记 1985年入职吉林大学;1985-1987年助教;1987-1992年讲师;1992-1996年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1991-1992年教育部公派英国华威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 1993-1995年吉林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1995-1999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建院首任副院长 1995-1998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建系首任系主任 1992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 1999年至今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荣誉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 吉林大学师德标兵(2009年) 吉林大学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1994年) 曾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十余项 教学经历 数十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大工作量教学任务。讲授本科专业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西方心理学流派》等十余门类,百余门次;讲授硕士专业课程《理论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发展与趋势》《认知心理学研究》《文化心理学》等十余门类,百余门次;讲授博士专业课程《理论心理学研究》《中西心理学比较研究》《认知科学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前沿问题研究》等8门类,90门次。 研究建树 葛鲁嘉教授的专业方向是本土心理学研究、理论心理学研究、文化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并且在这些方向上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已经引领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全新研究走向。葛鲁嘉教授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了以下的十个相关联的方面。一是建构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其中包括了六个系列的研究:第一个系列是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第二个系列是新心性心理学的研究;第三个系列是心理学形态的研究;第四个系列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第五个系列是心理学新探的研究;第六个系列是心理学分支系列的研究。二是关于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反思,涉及到对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前提预设的反思,以及对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前提预设的反思。研究强调了这种自我反思是心理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三是关于心理学科学观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了,要通过对心理学科学观的研究,来确定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来定位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早期提出了心理学应从小科学观转换到大科学观,后期提出了心理学应从封闭的科学观转换到开放的科学观。四是对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给出了全新的探索和理解。将心理学的方法论从仅仅考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为探索心理学的理论预设、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等三个重要的方面。从而,大大拓展了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和范围。五是关于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的全新的研究和思考。将本土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从而全新地构筑和确立了理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功能。六是关于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的生活和社会的应用的基本问题,包括心理学的应用基础、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和应用手段,等等进行了系统地考察。七是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提出了对心理学本土化问题和本土化研究的独特的理解、主张和观点,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八是系统和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资源中的心性心理学传统,将心性心理学看成是重要的心理学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资源,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去构建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九是致力于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推动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原始性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理论。新心性心理学的原创性的理论构想与核心性的理论建构,包含着六个部分基本的、重要的、系统的和连贯的内容:“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这六个理论专论分别对心理学研究的学术资源、文化基础、研究对象、环境影响、心理成长、心理科学,等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深入的探讨和创新的建构。十是对心理学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深入探究,全面和详尽涉及了六种不同的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这包括了“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学生培养 截止到2019年,已招收指导了3名博士后,已全部完成博士后的研究毕业出站;已招收培养了58名博士研究生,已有55名毕业获得了博士学位;已招收培养了78名硕士研究生,已有77名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在高校担任教师工作的,已有博士生导师五人,正教授十余人,副教授二十余人,担任学院院长、副院长、心理学系的主任、副主任、心理学研究所主任、副主任有十余人。

研究领域

理论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科研项目 [01]“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02]“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03]“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04]“中国本土心理学核心理论建构”,吉林大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 [05]“中国本土心性心理学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06]“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 [07]“新心性心理学宣言”,吉林大学精品研究项目 [08]“中西心理文化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项目 [09]“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0]“心理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西方心理学涌入我国潜蕴的中西文化冲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具身领导力:身体如何影响领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问题考察[J].心理学探新,2018(4). 心理学本土化的后现代反思[J].心理学探新,2018(2).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 本土自觉:心理学本土化的边际人格困境及其超越[J].心理学探新,2017(4).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的边际品性及其超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 积极心理学的建设性冲突与视域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17(2). 从离身到具身:具身管理学的可能[J].心理科学,2017(1).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本土根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具身认知的两种取向及研究新进路:表征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5(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9)转载. 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2015(10).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性课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 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从心理环境的建构到生态共生原则的创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 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2009(2). 心理学视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构与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1). 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人文杂志,2007(5). 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西方实证心理学与中国心性心理学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5(6). 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 心理学的常识心理学水平[J].心理科学,2003(6). 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 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 论心理学哲学的探索——心理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J].心理科学,1998(5). 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立足点[J].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1997(8). 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长白学刊,1996(2). 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求是学刊,1996(1). 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国外社会科学,1995(10). 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9). 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心理科学,1994(4). 人工智能和人类心理.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态心理学.社会科学战线,1994(2). 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关联.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 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5).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J].心理学探新,1989(3). 评美国辩证法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美国辩证法心理学形成背景的分析.心理学探新,1986(1). 主要著作 心性心理学——中国本土文化源流中的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思想理论框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不同科学门类中的心理学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与核心内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生活形态和日常存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宗教传统和研究的心理学智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科学追求与科学身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命运与前途的全景考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心性心理学探索.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 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学术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分会两届副会长;吉林省心理学会多届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术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审稿专家,以及国内十余家学术期刊的专业审稿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学科专家;长期担任过吉林省高校的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委员;吉林财经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所名誉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