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黄明(1983-),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海峡通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1项(排名3),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2017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2020年获批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复杂环境地下洞室围岩力学行为与理论应用、复杂岩溶区桥桩基础承载机理与计算方法、红层填筑体的微生物矿化反应增强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团队未来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1)微生物岩土工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开发;2)城市地铁盾构/TBM隧道掘进稳定性计算与安全控制;3)复杂环境下隧道动态施工力学效应分析与灾害防治。
一、学习经历
2016.3-2017.3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 土木与采矿工程学院 访问学者;
2013.7-2018.6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博士后(合作导师 蒋宇静)
2007.9-2010.6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博士
2005.9-2007.6 重庆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硕士;
2001.9-2005.7 华东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学士;
二、工作经历
2018.7-至 今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教授(破格)、博导;
2013.7-2018.6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副教授、博导(破格);
2010.7-2013.6 福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讲师;
三、主持课题
纵向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红层软岩填筑体微生物矿化增强机制及其承载性能研究(NO.41972276),2020-2023年,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岩溶区超大直径变截面桩的破坏模式与荷载传递机制(NO. 41672290),2017-2020年,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水分-应力耦合作用下软岩的流变机理及其扰动状态理论模型(NO. 41202195),2013-2015年,主持;
[4] 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湿热区红层填筑体的产脲酶菌加固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NO.2020J01310246),2020-2023年,主持;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预应力RPC-RC柔性节段桩基础整体无缝桥的受荷性状和设计计算方法研究,2018-2021年,排名第三;
[6] 福建省高校杰青培育计划:利用生物矿化反应加固页岩残积土的作用机制与方法优化(2017-2019)
[7]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嵌岩桩-串珠状溶洞的耦合扰动响应及体系渐进失稳演化机制,2016-2018年,主持;
[8]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速运移列车荷载下路堤湿化软岩填料的动蠕变特性研究,2012-2014年,主持;
[9]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类项目: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软岩水分-应力耦合流变机理研究,2012-2015年,主持;
[10] 福州大学人才发展基金:高速列车荷载下路堤湿化软岩填料的扰动蠕变特性研究,2012-2015年,主持;
[11] 福州大学人才启动基金:含水状态下隧道软岩蠕变特性试验及其本构模型的辨识研究,2010-2012年,主持。
横向课题:
[1] 海域吹填砂地层海域吹填砂地层盾构掘进力学效应与施工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2020-2022),负责人
[2] 滨海深厚软土层地下综合管廊地基换填砂EICP加固新技术(2020-2021),负责人
[3] 滨海花岗岩风化层盾构施工适应性及智能选型与综合处置技术(2018-2020),负责人
[4] 腐蚀性膨胀软岩隧道病害诱发机制及关键处置技术研究(2018-2020),负责人
[5] 滨海土岩复合地层中地铁T型换乘站基坑降水开挖施工力学效应与灾害防治技术(2013-2015),负责人
[6] 串珠状溶洞地层中高速铁路大直径桥桩基础的承载机理与抗震性能研究(2014-2016)负责人
[7]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下穿大体量地表储水体的动态施工技术研究(2014-2015),负责人
[8] 石林隧道仰拱底鼓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2012-2013),负责人
四、获得荣誉及奖励
[1]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地层条件下地铁车站建造及站-桥同位合建关键技术,2020年(排名第1);
[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滨海复杂地层地铁车站建造及与上部高架桥同位合建关键技术, 2018年(排名第1);
[3] 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深部岩溶隧道溃水灾变机理及工程处治技术, 2013年(排名第8);
[4]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灾害致灾机理及处治技术, 2018年(排名第2);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微生物加固、岩土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和岩溶桩基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近期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限10篇)
[1] M. Huang*, Song Jiang. (2020). Chaoshui Xu, Dexiang Xu. “A new theoretical settlement model for large step-tapered hollow piles based on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theory”,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24:103626.
[2] M. Huang*, J. W. Zhan. (2020). “A New Creep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oft Rock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ediction of Time-dependent Deformation Disaster in Tunnels”, AS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20(7):04020096(1-13).
[3] M. Huang*, J. W. Zhan. (2019). “Face Stability Assessment for Underwater Tunnelling Across a Fault Zone”, ASCE Journal of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Facilities, 33(3): 04019034:1- 12.
[4] T. Fang, M. Huang. (2019). “Deformation and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ep-Tapered Piles in Clay Under Lateral Load”. AS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19(6): 04019-04053.
[5] S. Jiang, M. Huang*, Tao Fang, et al. (2019). “A new large step-tapered hollow pile and its bearing capacity”. Proceedings of the IC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73(3):191-206.
[6] M. Huang*, C. S. Xu, J. W. Zhan. (2017). “Assessments of the disintegrating behaviour of clay shal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pH cond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Civil Engineering, 24(1) : 97-109.
[7] M. Huang*, C. S. Xu, J. W. Zhan, et al. (2017). “Comparative study on dynamic properties of argillaceous siltstone and its grouting-reinforced body”. 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3(2): 333-352.
[8] M. Huang*, X. R. Liu, N. Y. Zhang, et al. (2017). “Calcula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caused by deep excavation considering influence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4(9):2164-2171.
[9] 黄明, 江松, 等. 超大直径变截面空心桩的荷载传递特征与理论模型[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10): 2370-2383
[10] 黄明, 张瑾璇, 等. 残积土MICP灌浆结石体冻融损伤的核磁共振特性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 37(12):210-219.
学术兼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岩溶勘察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