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石云里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5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8年9月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9月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先后晋升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1年1月晋升教授,4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10~目前担任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执行主任。 1996年10月,韩国延世大学天文台及国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1998年9月至1999年8月,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 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迪波纳科技史研究所博士后。 2005年3月至8月,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Andrew W. Mellon基金学者。 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与韩国研究所, 洪堡学者(人文类),客座教授。 2012年9月至10月,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1.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基础课 2. 中国天文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3. 科技史英文文献选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专业课 4. 西方科学史前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生基础课 5. 西方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公选课(双语课) 6. 科学简史·科学革命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7. 科学简史·中国科学篇,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8. 历史上西方科学文化的东传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夏季学期海内外学者开设课程 9. China Panarom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留学生必修课(英语授课) 10. Western Science and the Changing World View: Scientific Thoughts in 17th-18th Century China and Korea,德国图宾根大学2006年秋研究生选修课(英语授课)

研究领域

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科学思想史,中外科技交流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Shi Yunli, Zhu Haohao (2016). “Calculating the Fate of Chinese Dynasties with the Islamic Method: Chines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rabic Astrology in the 17th Century.”Micrologues. Natura, scienze e società medievali / Nature, Sciences and Medieval Societies, XXIV (2016), 1-25. 2.Shi Yunli (2015).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An Overview" and "Beijing Ancient Observatory", in Clive Ruggles (ed.). Handbook of Archaeoastronomy and Ethnoastronomy. Springer Reference, 2031-2042,2141-2146.  3.Shi Yunli (2014). “Islamic Astronomy in the Service of Yuan and Ming Monarchs.” Suhayl.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xact and Natural Sciences in Islamic Civilisation, vol.13, 41-61.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e paper has been included in Kim Sang-Hyuk and Yang Hong-Jin (eds.). 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ical Astronomy. Seoul, Kore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4. Shi Yunli (1012). “The New Thermometer and a Slice of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in the Early Qing Court.” In Saraiva, Luís Manuel Roberto (ed.), Europe and China: Science and Ar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V).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2, pp.203-224. 5. Shi Yunli and Clive Ruggles (2010). “Ancient and Medieval Far East.” In Clive Ruggles and Michel Cotte (Authors/Editors). Heritage Sites of Astronomy and Archaeoastronomy in the Context of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A Thematic Study. Pari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onument and sites, 2010, 81-87. 6. Shi Yunli (2008). “Reforming Astronomy and Compiling Imperial Science: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the Yuzhi Lixiang kaocheng houbia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vol.28, pp.47-73. 7. Shi Yunli (2008). “The Yuzhi lixiang kaocheng houbian in Korea.” In Luís Saraiva & Catherine Jami (eds.).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I: The Jesuits, the Padroado and East Asian Science (1552-1773).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p. 205-229. 8. Shi Yunli (2007). “Nikolaus Smogulecki and Xue Fengzuo’s Tianbu Zhenyuan: Its Production, Publication, and Recepti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7, pp.62-124. 9. Shi Yunli and Xing Gang (2006):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ewtonian Tables of the Sun and Moon”. In Chen, K.-Y., Orchiston, W., Soonthornthum, B., and Strom, R.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riental Astronomy. Chiang Mai, University of Chiang Mai Press: pp.91-96. 10. Shi Yunli (2006). “Aristotle’s De Caelo in China: a Brief Review of the Classic Huan You Quan.” Kwan Yu Chen and Sun Xiaochun (eds.). Frontiers of Oriental Astronomy.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54-159. 11. Shi Yunli (2003). “A Note on the Islamic Influence o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ation of the Choson Korea”.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13, pp.34-41. 12. Shi Yunli (2003). “The Korean Adaptation of the Chinese-Islamic Astronomical Tables”. Archive of the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 vol.57, pp.25-60. 13. Shi Yunli (2003). “Observations in East Asia, an essay review”.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vol. 34, pp.111-114. 14. Shi Yunli (2000). “The Eclipse Observations Made by Jesuit Astronomers in Beijing: A Reconsideratio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31, pp.136-147. 15. 石云里(2008). “元統《緯度太陽通徑》——回回曆法史上的一份重要文獻.” 《奎章閣》(韓國) 33: 241-249. 16. 許潔, 石云里(2006). “抄本《理法器撮要》作者獻疑”. 《或問》(日本) 11: 15-24.(通訊作者) 国内第一作者论文: 17. 石云里 (2014). “中朝两国历史上的天文学交往”.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 (1), 6-15;37(2),108-113. 特邀稿. 18. 石云里, 李亮, 李辉芳 (2013). “从《宣德十年月五星凌犯》看回回历法在明朝的使用”. 《自然科学史研究》, 32,156-164. 19. 石云里 (2012). “从玩器到科学: 欧洲光学玩具在清朝的流传与影响”. 《科学文化评论》, 10(2), 29-49. 20. 石云里 (2012). “康熙宫廷里的一缕机械论科学之光: 在华耶稣会士介绍温度计的另一著作”. 《科学文化评论》, 10(1), 42-63. 21. 石云里,方林,韩朝(2012). “西汉夏侯灶墓出土天文仪器新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31, 1-13. 22. 石云里,吕凌峰(2010). 中“道”与西“器”——以明清对西方交食推算术的吸收为例. 李雪涛等主编. 《跨越东西方的思考: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文化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12-126. 23. 石云里(2009). “会通的张力: 读《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 《中国科技史料》, 30, 248-254. 24. 石云里, 魏弢(2009). “元统《纬度太阳通径》的发现——兼论贝琳《回回历法》的原刻本”. 《中国科技史料》, 30, 31-45. 25. 石云里(2008). “《昊書》、〈象緯億證〉與《璇璣遺述》——揭暄自然哲學發展的三部曲. 《九州学林》 6, 121-148. 26. 石云里, 邢钢 (2006). 汉代的日月食预报技术及其对星占观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28, 2: 79-85. 27. 石云里, 宋兵 (2006). 王应遴与《经天该》关系的新线索.《中国科技史杂志》27, 3: 189-196. 28. 石云里. (2006).《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2, 1: 23-26. 特邀论文。 29. 石云里, 吕凌峰 (2005). 从“苟求其故”到“但求无弊” ——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思想发展的一条轨迹.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1: 36-40. 30. 石云里 (2004). 西法传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0: 30-38, 42-48. 31. 石云里 (2004). 揭暄对西方宇宙学和理学宇宙论的调和. 《九州学林》2004, 2, 1-20. 32. 石云里, 王淼 (2003). 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之再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22, 128-144. 33. 石云里 (2003).《历象考成后编》中的中心差算法及其日月理论的总体精度.《中国科技史料》24, 132-146. 34. 石云里, 吕凌峰 (2002). 礼制、传教与交食测验. 《自然辩证法通讯》24, 44-50. 35. 石云里 (2000). 《天步真原》与哥白尼天文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21, 83-91. 36. 石云里, 吕凌峰, 张秉伦 (2000). 清代天文档案中的交食预报资料补遗. 《中国科技史料》21, 270-281. 37. 石云里 (2000). 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 《中国印刷》10, 34-37. 38. 石云里 (1998). 古代朝鲜学者的《授时历》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 17, 312-321. 39. 石云里 (1998). 朝鲜传本《步天歌》考. 《中国科技史料》19, 69-79. 40. 石云里 (1997). 从黄道周到洪大容——十七世纪中朝“地动说”的比较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19, 60-65. CSSCI论文。 41. 石云里 (1997).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和影响. 《大自然探索》16, 119-124. 42. 石云里 (1997).《经天该》的日本抄本. 《中国科技史料》18, 84-89. 43. 石云里 (1997). 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2, 71-78. 44. 石云里 (1996). 崇祯改历中的中西之争.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6, 62-70. 45. 石云里 (1996). 从《革象新书》看“地圆说”在元朝的传播. 《第七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论文集》. 郑州: 大象出版社, 123-126. 46. 石云里 (1996). 伊巴谷,比鲁尼,乌鲁伯格传记三篇. 《世界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席泽宗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9-41,90-112,278-112. 47. 石云里 (1995). 揭暄对天体自转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通讯》, 17, 52-57. 48. 石云里 (1995). 十七世纪中国的准哥白尼学说. 《大自然探索》, 14, 123-128. 49. 石云里 (1995).《寰有詮》研究. 《天文学史文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32-260. 50. 石云里 (1993). 揭暄的潮汐学说. 《中国科技史料》14, 90-96. 51. 石云里 (1993). 《历体略》、《璇玑遗述》、《地球图说》、《历象考成》、《历象考成后编》、《乾坤体义》、《天问略》等书提要七篇.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任继愈主编)第6、7、8册. 郑州:大象出版社. 52. 石云里 (1992). 传统“地动说”起及其引起的分歧与争论. 《自然辩证法通讯》14, 43-49. CSSCI论文。(《新华文摘》全文收录) 53. 石云里(1991).潜心光学,光照千秋——郑复光传略. 《科坛名流》(王鹤鸣等主编), 北京:文史出版社, 15-22. 54. 石云里 (1991).关于弓体刚性测量的一条宋代史料,《物理学史》1991,1-2, 25. 55. 石云里 (1991). 中国人凭借望远镜绘制的第一幅月面图. 《中国科技史料》12, 88-91. (《新华文摘》全文收录)。 与学生合作论文: 56. 朱浩浩,石云里 (2015). “以回回之法,占中朝之命——薛凤祚对阿拉伯星占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技史杂志》,36, 1-12. 57. 李亮,呂凌峰,石云里 (2014). “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 《中国科技史杂志》,35 , 303-315. 58. 褚龙飞, 石云里 (2014). “再论崇祯改历期间西法交食预报的时制与精度.” 《中国科技史杂志》, 35, 121-137. 59. 褚龙飞, 石云里 (2014). “独特的会通方式: 薛凤祚《历学会通·正集》新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 68-75. 60. 褚龙飞, 石云里 (2013). “第谷月亮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科技史料》, 34, 330-346. 61. 褚龙飞,石云里 (2013).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理论”. 《自然科学史研究》, 31, 410-427. 62. 何军民, 石云里 (2013). “《木林集》:培根实验方法的真正范本”. 《东南学术》, (4), 230-237. 63. 李亮,石云里 (2012). “薛凤祚西洋历学思想对黄宗羲的影响”. 马来平主编《中西文化会同的先驱》,济南:齐鲁书社,218-230 64. 李亮; 吕凌峰; 石云里 (2011).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 《自然科学史研究》, 30, 306-317. 65. 何军民, 石云里 (2011). “论培根的科学解释及其科学史意义”. 《求索》, (9), 251-253. 66. 李亮, 吕凌峰, 石云里 (2010). “从交食算法的差异看《大统历》的编成与使用”. 《中国科技史杂志》, 31, 414-431. 67. 吕凌峰, 石云里 (2009). “科学新闻与占星辨谬——1874年金星凌日观测活动的中文记载”. 《中国科技史料》, 30, 139-150. 68. 朱燕飞, 石云里, 陈长荣 (2005). 从MIT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策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 62-68. 69. 许洁, 石云里 (2006). 庞迪我、孙元化《日晷图法》初探——兼论牛津本《天问略》中的晷图. 《自然科学史研究》, 25: 149-158. 70. 邢钢,石云里 (2005). 汉代日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兼用日食对汉代历法的精度进行校验. 《中国科技史杂志》26,2:107-121. 71. 邢钢, 石云里 (2004).《汉简历谱》补释. 《中国科技史料》25. 95-105. 72.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清代日食预报记录的精度分析. 《中国科技史料》24, 332-342. 73. 吕凌峰, 石云里 (2003). 明末中西历争中《回回历法》的推算精度. 《回族研究》 52, 78-80. 74.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崇祯历书》和《历象考成后编》中所述的蒙气差问题. 《中国科技史料》22, 260-268. 75. 吕凌峰, 石云里 (2001).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 《中国科技史料》22, 128-138. 76. 傅邦红, 石云里 (2001). 斯涅尔斯在中国的传播.《物理通报》(4):39-43. 著作及章节: 1. 石云里,陈彪主编 (2015).《多学科交叉视野中的技术史研究》.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朝鲜]南秉哲著,石云里校注,[韩国]南文鉉、南宗鎭韩譯(2014).《國譯推步續解》. 《國譯六一齋叢書》3.首尔: 世宗大王記念事業會. 3.[朝鲜]南秉吉著,石云里校注,[韩国]南文鉉、南宗鎭韩譯(2014).《國譯時憲紀要》上篇.《國譯六一齋叢書》4.首尔: 世宗大王記念事業會. 4.[朝鲜]南秉吉著,石云里校注,[韩国]南文鉉、南宗鎭韩譯(2014).《國譯時憲紀要》下篇.《國譯六一齋叢書》4.首尔: 世宗大王記念事業會. 5. 石云里主编(2010).《海外珍稀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集成》第一分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 石云里编著(2010).《科学简史》. 首都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7. 石云里著(1995).《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8. 石云里点校(1997).《乙巳占》.《传世藏书科技卷》(汪前进主编). 海南: 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349-438. 9. 薄树人(主编),石云里, 孙小淳, 胡铁珠, 景冰, 冯时 (执笔) (1996).《中国天文学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0. 石云里(2015). “从西洋新法到御制之法:明清两朝对西方天文学的吸收”、“玩器与物理:清代西方物理学玩具的传入及其影响”、“天文与外交:官方背景下的中朝天文学交往”三章. 《中国科技通史》第5卷 (江晓原总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09-156,199-236,275-370. 11. 石云里(2005).《徽州文化全书·徽州科学技术卷》天文学章节(张秉伦、胡化凯主编).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2. 石云里(2001).《安徽文化史》(张海鹏等主编)天文学章节.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译著: 1.丹尼尔·克利里著,石云里主译 (2016).《一瓣太阳:可控核聚变的寻梦之旅》(英文译自A Piece of the Sun: A Quest for the Fusion Energy, by Daniel Clery). “科学的力量丛书”之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 理查德·潘耐克著,石云里译(2015). 《4%的宇宙:暗物质、暗能量与寻找隐蔽世界的竞赛》(英语翻译自 The 4% of the Universe: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and the Race to Discover the Rest of the Reality, by Richard Panek),“科学的力量丛书”之一. 上海教育出版社. (入选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四季,《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3. 马丁·里斯著,石云里译(2002初版,2008年第2版).《六个数:塑造宇宙的深层力》 (英语翻译自Just six numbers: the deep forces that shape the universe, by Martin Rees),“科学大师佳作丛书”之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术兼职

国际兼职 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Annals of Science(英国,Taylor & Francis出版)编委(2006-);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会刊,德国Tuebingen大学出版)编委(2000-);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历史仪器工作组主席(2012-);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与世界遗产工作组成员(2010-); 国际东方天文学系列会议工作委员会成员(2003-);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副主席(2011-2015); 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伊斯兰科学技术史委员会顾问(2004-2008); 国际科技史联合会古代与中世纪天文学委员会执委(2009-)。 国内兼职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 中国科学史学会理事(2000-2015);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0-);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2005-)。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