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65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
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6年晋升副教授
2000-2001年于日本爱知大学作访问研究
2003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历史文化地理。较早开展佛教地理研究,对研究理念及资料处理方法有所开拓。最先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博士论文《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为该领域的开创之作。近年来致力于探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感应、人类行为的环境效应,致力于从本土的经验事实中提出科学问题。
对与历史文化相关的领域,如历史政治地理、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等有强烈兴趣。喜欢做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以理科的背景,做文科的事业。主张用科学的理念讨论人文问题。追求科学、人文与艺术的结合。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学术著作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代表性论文
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学报》,1995,50(1)。
湖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1996(2)。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宗教学研究》1995(4)。
湖南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求索》1994(2)。
关于湖南安仁方言中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中国语文》1999(2)。
汉晋下隽县地望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1)。
湖北历史时期的感觉文化区,《历史地理》(1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湖北历史文化格局及其与交通变迁的关系,《历史地理》(1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楚语的演替与湖北历史时期的方言区域,《复旦学报》1999(2)。
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国文化研究》1998(2)。
“江汉好游”:女性形成的文化景观,《历史地理》(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佛教地理研究史籍述评,《地理学报》,1996,51(4)。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4)。
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
湖南隋唐时期佛教的地理分布,《佛学研究》,1995,(4)。
关于山东北朝摩崖刻经书丹人僧安道壹的两个问题,《文物》1999(9)。
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
竹林寺与桃花源--一种本土佛教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觉群·学术论文集》(3),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与地理意象,《唐代地域结构及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唐代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及相关问题(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
唐代岭南道政治地理二题,《学术集林》(12),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第二作者),《文学遗产》2004(2)。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考僞,《九州學林》,2004,2(1)。
杜诗中的“江汉”,《文史知识》2005(1)。
《石钟山记》的表述过程与思维过程,《文史知识》2003(5)。
太白山信仰与关中气候--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考察(第二作者),《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3)。
討鼓旗--以女性喪禮爲中心的經濟與法律問題,《歷史人類學學刊》,2003,1(2)。
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历史地理》(2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太平天国仪服文化及其与戏剧赛会的关系,《复旦学报》1996(3)。
学术评论
独辟蹊径、为霞满天--试述何业恒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贡献,《历史地理》(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评《汉唐佛寺文化史》--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观察,《学术界》2000(2)。
“评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中国学术》(3),商务印书馆2000。
“评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中国学术》2003(2)。
学问中的证与悟--陈寅恪、唐长孺先生对《桃花源记》的解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谭其骧先生的五星级文章及学术活性,《社会科学论坛》2005/3(A)。
对学术的诚敬--邹逸麟与历史地理,《历史学家茶座》(2),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