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松弟

个人简介

吴松弟,浙江人,1954年生。1978年自铁道兵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在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官。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后留历史地理研究所所任教,1990年师从谭其骧院士攻读在职博士,1993年1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0年升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2月1日升校聘关键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二级,2013年2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8年2月升校特聘教授,时间至2024年。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一年)、美国哈佛大学(共一年九个月)、日本大阪大学和我国港台的多所大学任客座研究员。2010年10月至2015年2月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历史地理》主编,并担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 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5部(其中合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90篇。先后承担过国家教委(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教育部重点基地(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上海社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012年)等12项省部级以上的项目研究。 1986-2002年间为我国移民史、人口史的重要研究者,出版六卷本《中国移民史》之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和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六卷本《中国人口史》之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先后获上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奖,名单在获奖者中居第二。并出版《两唐书地理志汇释》、《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等著作。 1999至今为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由本人担任主编的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2016年陆续出版完毕,为我国第一部多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著作,2018年10月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2017年)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一等奖,沪社证(2018)162号;2020年又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人文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此外,还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等著作,且都是第一作者。目前在复旦、南开、华东师大、上海财大、上海社科院、河南大学等大学任教的10余名教师,都是我培养的学生。 2003年至今在近代史料的发现、整理和利用研究方面也声誉卓著。目前已经或即将出版的551巨册旧海关内部出版物,61%为本人整理出版。2016年经学校建议并批准,与中国海关学会合作,成立复旦大学海关史与海关文献国际研究中心,任主任,本中心为目前国内外中国海关史和海关文献的主要研究基地。 在复旦大学相继开设如下课程: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等,近些年主要指导博士生利用学界很少利用的旧海关资料,从事经济地理、海洋地理、海关史、贸易史、城市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关注近代进出口贸易数据库。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以宋代和近代为主)、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中国移民史(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东南沿海区域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中国移民史和中国人口史 读史札记二则(宋史地理志户口年代考异、三阳志成书年代考),《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宋代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民的南迁,《中华文史论丛》第5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黄淮海平原历史时期人口分布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1993年。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唐代铁勒诸部的内迁,《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移民历史与上海》学术讨论会综述,《文汇报》1994年11月日。 唐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宋代福建人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7期转载。 客家南宋源流说,《复旦学报》199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12期,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第4辑(1997年),广东梅州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客家学辑刊》(1998年),均全文转载。 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期。 北方移民与南宋思想文化的发展,载祝瑞开主编《宋明思想文化与华夏文明》,学林出版社,1995年。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1996年人大复印资料K22第5期转载。 西汉至民国时期黄淮海平原人口变迁概述,载《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1991年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隋唐时代西域胡人的内迁,《汉学研究》第14卷第1期,1996年,台北。 宋代今广东省境的南方籍移民,《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大学,1996年,台北。 1669-1840年今香港和深圳地区的外来移民与人口增长,《历史地理》第13期。 蒙元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唐代突厥族的内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1997年人大复印资料K22第2期转载。 北方流民武装与南宋初期时局,《岳飞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6年。 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宋代户口的汇总发布系统,《历史研究》1999年第4辑。 就《宋代苏州经济考略》至方健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元朝官方户籍和户口数据的统计范围,《历史地理》第17辑,2001年。 《元史·地理志》所载嘉兴、福州、饶州三路户口考证,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卷后记,中国宋史研究会编《宋史研究通讯》,2001年第1期。 吴松弟原文,Peter K. Bol(包弼德)翻译:The Population History of China: The Liao, Song, Jin and Yuan Periods,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 No.31, 2001, U.S.A.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2年第2期,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编《南宋史研究论丛(上)》,杭州出版2007年,第415-438页。均收入。 宋代五等丁产簿研究,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宋辽金元史研究》第5号,2001年6月。 南宋路和全国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会《宋辽金元史研究》第6号,2001年12月。 南宋路和全国主要户口数据的考证和估测——为悼念漆侠教授而作,载《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盛唐时期的人口迁移及其空间分析,载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和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史研究述评,载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商务印书馆,2004年。 从上府铸锅匠到大上海钢材商人——为《铁流千里—周宁商业移民现象透视》序,《上海闽商》,创刊号,2004年12月;《福建日报》2005年2月17日第4版。 南宋における移民と临安文化の变迁,日文,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特集号,2005年3月;又载《中国都市の时空世界》,勉诚出版,2005年。 大陆中国にぉける宋代都市史研究回顾,日文,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第14号,2005年。 中国大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顾(1949-2003),《宋史研究通讯》,2009年第1期。 遼宋金元時代の中国における南北人口発展の重大な不均衡とその相関問題,日本宋代史研究会研究报告第八集,《宋代の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史の视点ガら》,日本汲古学社,2006年,远藤隆俊译。 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 人口史研究の资料と方法:宋代を中心として,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编《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の新たな可能性②”,2007年,山口智哉译。 宋代以来四川的人群变迁和辛味调料的改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91-94页。后又为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2辑收入。 南宋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载邓小南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从人口为主要动力看南宋经济发展的限度兼论中西生产力的主要差距,人文杂志,2010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南宋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影响,《白沙学报》第10期,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2010年10月。 大陸中国にぉける宋代都市史研究回顧,日文,大阪市立大学東洋史论叢,第14号,2005年3月,第19-50页。 中国经济史与经济地理 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外贸港口、出口物资和泉州港繁盛的主要原因,《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重视历史地理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合作,执笔人,《求是》199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K91,93-4转载。 明清时期我国主要商港的北移趋势及上海港的崛起,《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 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开发和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后又为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雷州半岛的雷文化》(2010年出版)转载。 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进程,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地理学2004年第5期转载。 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第一作者,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港口—腹地应互动发展——访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吴松弟教授,《人民日报(华东版)》2005年4月14日,第19版,《中国水运报》4月15日转载。 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Tianjin on economic change in its hinterland, Selecte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istory, Volume 1,2005,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第一作者。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的基本构想,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 港口—腹地与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发展,第1~8页,载《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地理环境、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载石源华、胡礼忠主编《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The impact of the opening of Tianjin on economic change in its hinterland,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Selecte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me 1,Number 2.April 2006, publish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与樊如森合作。 以天津为中心是北方经济发展的必然,与樊如森,中国企业报,2006年6月14日,第8版全版。 开埠通商与中国经济的巨变,China Yougu, Th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Vol(No.l),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n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30 August,2006.第251-269页。 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第25-35页。 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腹地的角度,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2期,均全文转载。 港口—腹地: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地理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2007年。 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与王列辉,复旦学报2007年第2期。 中国旧海关统计的认知和利用,与方书生,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经济空间与城市的发展——以上海为例,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港口—腹地关系与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陈为忠、吴松弟,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走向世界——中国参加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为中心,史林,200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与表现,史学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长三角经济区演变的过程和机制(1840—2000年),吴松弟、方书生,载任远、陈向明、(德)Dieter Lapple 主编《全球城市一区域的时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王列辉著《驶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近代北方的沿海通商口岸与经济变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第3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近代东北开发的意义与特点,为姚永超著《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0)》作序,书为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出版。 起源与趋向: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论略,吴松弟、方书生,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北宋中期两浙路にぉける城镇の研究—商税、户数、空间分布に基づく考察,载大阪市立大学都市文化研究ゃごター编《都市の历史的形成と文化创造力》,第65-96页,吴松弟、马峰燕,平田茂树监译,王标翻译,日本清文堂2011年。 中国近代港口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基于旧海关对外—埠际贸易数据的分析(1877-1947),王哲、吴松弟,《地理学报》2010年第10期。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评述: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 近代北方口岸的开放及其贸易发展,载张萍主编《西北地区城乡市场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与环境基础》,三秦出版社2011年。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书名、内容和流变考证:统计丛书之日报、月报和季报,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书名、内容和流变考证:统计丛书之年刊系统,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一作者。 The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pening port cities of China and East Asia during 1843-1949,The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No.26, Feb 2012,第119-142页,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Inha University, Korea. 吴松弟、王哲。 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史林,2013年第3期,吴松弟、杨敬敏。《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3年第10期,《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3年第6期均全文转载。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索和经济变迁的特点,载《近代中国北方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吴松弟、樊如森主编,会议论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 近代中国海关贸易资料摘编的可靠性分析——以全国年进出口额和各关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吴松弟、伍伶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4期。《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历史地理,第29期,2014年出版。 20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革命及其性质,南国学术,2014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自东向西,由边及里”——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国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主编,《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纪以来的交通和东亚社会变迁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史学集刊,2015年第3期。 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东南沿海区域史和区域历史地理、创业文化 冶即东部候官考,历史地理,第4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译作,合作,历史地理,第4期。 浙江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科学,第8卷第2期,1988年。 宋代福建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明州,中国大百科全书隋唐五代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地理,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人大复印中心报刊资料复印中国古代史1991年转载。 温州的地名与海岸线的变迁,地名知识,1990年第5期。 我看《光明之城》,世纪书窗,2000年第2期。 1166年的温州大海啸与沿海平原的再开发,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交通道路和俞源的兴衰,为邹伟平、俞发松《走进俞源》作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论区域经济开发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因素,历史地理,第19期,2003年。 “温州模式”中的创业文化,上海证券报资本周刊,2002年6月30日,第6版。 创业文化,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吴松弟教授访谈录(上),中国企业报,2003年6月9日。 创业文化,区域经济贫富的分水岭——吴松弟教授访谈录(下),中国企业报,2003年6月16日。 温州人精神:宋代已成形?《人民日报(华东版)》华东新闻地理,2004年11月24日,第12版。 800年前,浙江沿海也“海啸”,《人民日报(华东版)》华东新闻地理,2005年1月26日,第11版 深度创业,和谐创业,载《杭州创业文化研究》,西冷印社出版社,2004年12月。 通向财富之路—访复旦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松弟,中共吉林省委主办《新长征》半月刊,2005年第3期。 塘河岁月长,千年流到今,《温州日报》2006年3月21日,第9版。 作者Peter Bol(包弼德),吴松弟翻译:《地方史的兴起——宋元婺州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历史地理,第21辑,2006年。 温州沿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和主要海塘、塘河的形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2007年。 浙闽开发与泰顺地域文化——兼论浙南、福建文化的共同性,载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文田野》,2007年。 浙闽の开发と泰顺と地域文化,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研究室编《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别册特集号,“文献资料学の新たな可能性③”,,2007年12月,秋野祐译。 以农为主,还是多种经营:近代泰顺山区的商品经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10年3月出版。 中国东南山区的地域社会结构:以明清浙江泰顺县为例,历史地理,第2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河流、道路、市场与山区聚落:以1644-1949年的浙江泰顺县为例,黄富三主编《海、河与台湾聚落变迁:比较观点》,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2009年出版。 进入百姓的心灵深处,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特约栏目主持人语”。 浙江泰顺宗祠祭祖的考察与初步研究,吴松弟、吴庆功,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初出版。 国家科举与地方家族文化:对浙江泰顺家谱的分析,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丛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 对甘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一点看法,载纳日碧力戈主编《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与各民族和谐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古文献研究 《旧唐书·地理志》总叙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期。 新旧《唐书地理志》今河南省部分纠谬,《中州今古》1992年第3期。 《旧唐书·地理志》京师、京兆府和华州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旧唐书·地理志》延、绥、银、灵、会、麟诸州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两唐书地理志今山东部分纠谬,《古籍整理与研究》1994年第4期。 《旧唐书·地理志》同、丹、庆三州和凤翔府部分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 《新唐书地理志纠谬》,《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 其他 中国载籍中的日本海地名,《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1期。 韩国东海(日本海)地名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韩国研究论丛》第2辑,1996年。 欧洲和日本古地图中的日本海地名,《韩国研究论丛》第9辑,2002年;《面向太平洋》2002年第1期。 王应麟评传,载谭其骧主编《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合作,《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台湾东吴大学《翁同文教授逝世纪念集(初编)》全文转载。 翁同文在台湾研究宋史,《温州日报》人物版1996年9月3日。 读书务求得真知-忆翁同文教授,《社会科学报》2001年2月15日,第4版,《温州侨乡报》2001年4月24日,第14版。 谭其骧教授与中国历史地理学,《嘉禾春秋》第2辑,1996年出版。 记徐规先生,载张其凡、李裕民主编《徐规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长水悠悠——历史地理学界纪念谭其骧院士百年诞辰,《地理研究》,第30卷第6期,2011年,第二作者。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半世纪回顾——读《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6卷第3辑,2001年9月。 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到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载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第294—3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歷史地理學の過去と現在,秋野祐譯,載日本《都市文化研究》第10期,2008年3月出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侯甬坚合作,地理科学进展,第30卷第6期,第30卷第12期,2011年。 继承与创新:近3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未来走向,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地理”,2012年第5期。 中国统一王朝都城的转移,载邱冠华主编《苏州大论坛》(1),文汇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地理环境、交流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变迁,载石源华、胡礼忠主编《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