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陆一

个人简介

博士,研究员,硕、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获得者,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及教育与社会系统中的枢纽性问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试与中国社会”“大学通识教育”等主题领域开展持续的研究。出版专著《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学术成果奖。 教育、访学经历 2003.9-2007.6 复旦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学士 2008.4-2010.3 日本东京大学 比较教育社会学 硕士 2010.9-2013.7 清华大学 高等教育学 博士 2020.2-2020.4 日本名古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邀访学者 2022.3-2022.6 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邀访学者 获奖情况 数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内参》录用,相关研究和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 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民进中央 2021 年度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 2018 年复旦大学“港爱”奖教金(教学奖)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著作类) 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中国院校研究优秀青年学者”称号 复旦大学第三批“卓学计划” 指导学生获 2015“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特等奖 《中国教育报》2014 年度“十大锐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研究领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通识教育、考试与中国社会、教育评价与院校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陆一,史静寰.“志趣”: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研究》2014(3)[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史静寰. 影响拔尖学生学术志趣的教育因素探析《教育研究》2015(5) 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教育研究》2018(3) 陆一.完善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人民教育》2022(24). 陆一,马莹.天赋、教育与国家:美国英才教育正当性争议《高等教育研究》2022 (11). 陆一,冷帝豪.中学超前学习经历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学习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4) 陆一,朱敏洁.美国的“少年班”何以成立:一种高选拔适度竞争的英才教育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9) 马莹,陆一.拔尖人才培养的美国模式:美国大学荣誉教育述要《全球教育展望》2023(4). 陆一,于海琴.“拔尖计划”学生的学习有何不同《高等教育研究》2016(5) 陆一.构建中国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教育报》2022.3.29 陆一.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复旦》(校报)2016.1.6 高考改革 陆一.学业竞争大众化与高考改革《教育研究》2021(9) 陆一.大道至简:高考改革不应使选择高度复杂化《中国改革》2018(3) 陆一.站在十字路口的高考改革《文汇报》2018.10.20 陆一.以科研论文选拔中学生的招生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青年报》2018.9.3 陆一.“考试备选”真能体现招生公平?《文汇报》2018.6.29 陆一,黄傲寒,黄温馨.考后双向自主选择的招生体系成本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 陆一.先粗筛后细筛效果更好《文汇报》2015.6.29 陆一.统一命题与自主招生《21 世纪经济报道》2014.8.29 陆一,余潇潇.大学招考制度如何改革?《社会观察》2014(3) 基础教育改革 陆一.从家庭教育期望入手认识教育治理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陆一.强才智与强素质:素质教育改革新认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 陆一.“堵式减负”困局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文化纵横》2019(2) 陆一.在教育改革中认识,尊重,引导家庭教育期望《人民教育》2022(11) 陆一.“双减”之后如何科学推进教育治理《光明日报》时评 2021.7.30 陆一.素质教育须走出“理念认同?实践背离”怪圈《文汇报》2018.1.19 陆一.如何让“减负”不再成为问题《解放日报》2017.4.24(专访) 陆一.日本教育减负 30 年反思《中国青年报》2017.4.10 [《解放日报》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等] 林小英,陆一.分层与自主:重整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评价体系的纵横逻辑《全球教育展望》2020(3) 大学通识教育 陆一,肖阳.人文经典通识课程教学理念的生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3). 陆一,杨曈.高教大众化视野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 陆一.“通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名实互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3) 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16(9)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陆一,徐渊.制名以指实:“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全文翻译转载] Shi Jinghuan,Lu Yi. Empiricism and Idealism: Do We Need a Mode Shif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 2016(5) [CA] 史静寰,陆一.不断逼近理想: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路径分析《通识教育评论》2015(1) 陆一.21 世纪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再出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日本通识教育的得与失《第一财经周刊》2018(33) 陆一.儒家经典与近代东亚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科学出版社. 2010 大学教与学 方士心,陆一.顶尖大学中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学习与收获——以通识课程为视角《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6). 陆一,林珊,陈嘉.从评价到赋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新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20(8) 陆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质量监测诊断:“高能课”与“吹水课”的成因分析与甄别《复旦教育论坛》2017(3) 陆一.把握通识教育的真实效果:“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学生调查”工具的研制与信度?效度检证《复旦教育论坛》2016(1) 陆一,黄天慧.通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辨析《复旦教育论坛》2019(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本科教育的智识尊严《中国教育报》2018.7.3 陆一,刘敏,冷帝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效果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17(8) 方士心,陆一,陈嘉.线上教学质量双面性:对照组检验与学生偏好评价的不同结果《复旦教育论坛》2020(5) 方士心,陆一.中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不同大学境遇《复旦教育论坛》2022(01) 大学治理与政策 陆一.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到下一个目标《光明日报》2018.6.25(专访) 陆一.“双一流”的名义下,大学切莫敏于竞争,钝于自省《财经》杂志 2016.8.11 陆一.日本国立大学文科“关停并转”相关政策分析:兼论两种文科的现代命运《复旦教育论坛》2016(2)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国际化焦虑下的日本大学学制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理事会与教授会的“协治”——透视日本私立大学治理模式《复旦教育论坛》2013(10) 陆一.日本国立大学新秩序——国立大学法人化后的权力迁移《复旦教育论坛》2011(4) 陆一.世界知名大学使命宣言的文本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12(9) 陆一,熊庆年.大学章程文本的构成——美日比较的视角《复旦教育论坛》2012(3)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陆一.大学文化:固有传统与新思想的均衡取舍《教育学术月刊》2012(1)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