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凡丰

个人简介

刘凡丰,男,博士,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重点研究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与治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学角色演变。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60 多篇,出版著作多部。负责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绩效评价为优,多项省部级课题获评优良。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作为主要成员撰写的多份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 年)、复旦大学卓学计划(2011 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10- )。 学习工作经历 1989 年-1993 年,温州大学物理系本科生,理学士。1995 年-1998 年,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1998 年-2001 年,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生研究生。 1993-1995 年,浙江省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物理学教师。2001 年至今,复旦大学工作。期间,曾于 2003 年、2005 年赴美国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短期考察交流;2005-2006 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Albany 分校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 曾经承担以下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概论》、《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校组织与领导》、《组织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目前,承担《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级教育管理学专题》、《高等教育治理问题》研究生课程教学。 指导、协助指导 20 来位研究生(毕业和在读),其中一位同学学位论文研究获得复旦大学第十批(2010)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另一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生。

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管理、科技政策、产学研协同创新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刘小鹏,刘凡丰,美国一流大学发展人工智能的学科布局特征及启示,高等理科教育,2020 年第 3 期,P67-72。 刘凡丰,李晓强,荷兰标准评价协议的指标变革及其启示,中国高校科技,CSSCI扩展版期刊,2019 年第 11 期,45-48。 刘凡丰、徐晓创、周辉、邓宁,高校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设计策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 年第 5 期,75-83. 刘凡丰,《探索科教结合,创新大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第二十八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6 年 11 月,页码:296-299。(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刘凡丰,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策略探析,复旦教育论坛,2014 年第 3 期,72-77. 刘凡丰、余诗诗、罗芬,跨学科研究评价的原则与指标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 5 期,42-44。 刘凡丰、董金华、李成明,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网络交流机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 年第 4 期,47-53。 刘凡丰、董金华,技术创新:产生经济成果——美国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跨学科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年第 2 期,69-72。 刘凡丰,面向未来,我们准备好了吗?,复旦教育论坛,2011 年第 4 期,84-86. 刘凡丰、董金华,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高校研究院的角色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11 年第 3 期,17-19。 刘凡丰、项伟央、谢盛艳,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集群聘任模式剖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 年第 1 期,102-106。 刘凡丰、项伟央、李文静,美国研究型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组织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0 年第 2 期,61-62。 刘凡丰、董金华,促进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的治理机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 年第 1 期,98-103。 刘凡丰,王颖,朱军,医学高等教育的国际概况及其策略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年第 2 期,66-70. 刘凡丰 董金华,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国州级政府科技政策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 年第 12 期,33-37。 刘凡丰,美国博士生教育的模式及改革动向,中国高等教育,2007 年第 5 期,61-63. 刘凡丰,沈兰芳,美国州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7(5),99-103。 刘凡丰,沈兰芳.耶鲁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剖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04:95-100.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