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周加仙,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民进上海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际脑研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学习科学高级研究顾问,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曾在哈佛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实验室完成两轮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浦江人才计划。在我国首创教育神经科学学科与专业,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也是最早在世界上创建教育神经科学学科与专业的学者之一,并做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出版著作《教育神经科学引论》《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教育神经科学的使命与未来》《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等,在教育神经科学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方面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实验学校项目4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中、英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主编与合作著作40多部,主编丛书6套。曾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第四届明远教育奖、2022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202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上海市首届社联年度推介论文奖,以及多个华东师范大学的奖项等,8部著作被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
在国际上,作为全球第二批国际脑研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学习科学高级研究顾问,在瑞士的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研究成果服务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圣雄甘地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全球最大的多边组织——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参与撰写国际宣言,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顶尖大学如哈佛大学等以及国际顶尖学术会议做分会场主席与英文口头报告20多场。先后与来自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亚洲七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阿根廷、以色列——的十二位国际著名专家开展深度的专业对话,其中包括活跃在国际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五位杰出院士,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的五位卓越的会长。担任第二届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积极推动国际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与专业发展。
在国内,分别于2008、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期间)和华东师范大学开创了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和专业,设计培养方案,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系列课程。研究成果服务于2021-2035国家教育神经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十四五规划,对我国自然科学基金F0701设立教育神经科学长期资助项目做出了学术贡献,推动了许多大学建立教育神经科学学科与专业。在上海、哈尔滨、沈阳、昆明、贵阳、潍坊、泰安、淄博、成都、金华等地的中小学创设不同特色的教育神经科学实验学校,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教育实践。采用循证教育策略,精准有效地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科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教育经历
1996-1999,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1-2004,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5-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学流动站,第一轮博士后
2008-2010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与第二轮博士后
2008-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2010-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副教授
2017-至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学系,研究员
荣誉及奖励
2022年,获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1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1年,获2014-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9年,获第四届明远教育奖(研究类)
2014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者之一)
2013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者之一)
201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第七届优秀本科生导师奖
2013年,获上海市首届社联年度推介论文奖
2011年,获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为教育神经科学(学习科学),主要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行为测查技术、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学习、数学学习、音乐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致力于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的转化与应用。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Brian Wandell院士以及Stanislas Dehaene院士合作,开展跨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英文论文:侧重实验研究与理论建构
Shen, J., He, H., Bin, W.,Zhou, J.* (2023)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n the SNARC Effect for Letters: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76(11):2613-2628.
Zhang, Z., Li, H., &Zhou, J.* (2023). Teaching with social context in instructional video facilitate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Heliyon, 9(3), e14540.
Xu, C., Wei, D., Liu, J., &Zhou, J.* (2021) A Tale of Two Capitals: How Task-Oriented and Guanxi-Oriented Psychological Capitals Lead to a Sustainable Workforce in Rural Chin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12:732445.
Li, L., Gow, A.,Zhou, J.* (2020).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Education: A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14(3)220-234.
Zhang, Z.,Zhou, J.*(2020). Cognitive and Neurological Mechanisms of Cuteness Perception: A New Perspective on Moral Education.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14(3)209-219.
Hou,J., Song, B., Chen, ACN, Sun,C.,Zhou, J.,*Zhu, H. and Beauchaine T.P. (2017) Review on Neural Correlat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usic:Implications for Emotion Dysregul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501.
Zhou, J.,*Fischer,K.W. (2013) Culturally appropriate education:insights from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7(4):225-231.
Zhou,J.,*Zhang,Y,Jiang,Y,Shi,Q.(2017)Crack the nut of Educational Equity: Integrating the Findings from Laboratory with that from Classroom.Chair of the Symposium at AERA
Zhou,J. (one of the contributors)(2012).Declaration of the blurring boundaries: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Atlanta, USA.
Zhou,J.,*Zhang, Y. He, Q. Yang, K.Dehaene,S.(2016).Culture and language. Oral report at 3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chology in Yokohama,Japan.
Zhou,J.,*Cai,Y.,Yang,K. He,Q.,Luo,L.,Zhang,Y.(2014)Chinese acquisition affects the visual area. Oral presentation at 26th Annual Association for Pchological Science Convention,San Francisco, CA,USA.
Zhou,J.*(2012)The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the neural basis for reading and scientific reading instruction. Keynotes at Blurring Boundaries: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United Nations Academic Impact.Atlanta, USA.
Zhou,J.*(2012) Culturally appropriate pedagogy: Evidence from neuroscience. Oral presentation at Seventh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n Mind, Brain and Education, Ettore Majorana Foundation and Centre for Scientific Culture,Erice, Italy.
Zhou, J.,*Rose, T., Hinton, C. Bruno della Chiesa (2009)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disciplines, one goal: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Chair of Panel at IMBES conferences,Philadelphia, USA.
Zhou, J.,*(2009)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Lec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vited by Professor Kurt Fischer.
Zhou, J.*(2008)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in China. Lec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vited by Bruno della Chiesa from OECD.
教育转化与应用:循证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陈双,周加仙*. (2023)智能终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现代教育技术.33(2):44-51.
周加仙*,徐宜兰,张梦润.(2023)敏感型养育行为的神经机制与教育促进.学前教育研究.337(1):9-18.(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2023年4月转载).
李艳玮,冯子予,周璇,袁宗金,周加仙*.(2023)父母缺位与儿童早期依恋的关系: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证据. 学前教育研究.337(1):19-28.
周加仙.(2023)教育神经科学为循证教育决策与实践提供“金标准”证据.中小学管理.9-13.
李璐,周加仙. (202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脑科学素养调查研究.教育生物学杂志. (11).
周加仙. (2023)国际组织大力推进教育神经科学的转化与应用.上海教育. (9)20-23.
孙亦文,周加仙. (2023)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加拿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上海教育. (9):24-27.
许浩宇,周加仙,王静,蔡芳. (2023)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证据的高中古诗文教学设计:以七言律诗《蜀相》为例. 上海教育.(9):33-34.
乔新虹,叶青,周加仙. (2023)美国哈莱姆小学:如何在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上海教育.(9):28-32.
周加仙,王豫笛,陈天宇,刘英欣,金钊.(2023)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小学汉字学习的教学策略与运用. 上海教育科研. 435(8):6-14.
张阳,周加仙*. (2023)利他行为产生的神经机制及教育的促进作用.上海教育科研. (8).
乔新虹,周加仙*. (2023)脑科学视域下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研究.上海教育科研. (8).
沈科娜,周加仙*.(2023)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证据的初中生古诗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为例.教育生物学杂志.11(1):14-19+26.
周怡,张琪,周加仙*,周鹏雁,王艳艳,栾天池,(2023)基于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证据的音乐教学设计——以音乐欣赏课《野蜂飞舞》为例.教育生物学杂志.11(1):7-35-41.
乔新虹,周加仙*.(2023)数学天才儿童的认知神经特征及教育建议.教育生物学杂志.11(1):42-47.
周加仙*,高于婷,张志聪,陈丹.(2022)互动视频教学的神经机制与可视化分析.现代教育技术. 32(9).19-30.
刘哲雨,周继慧,周加仙.(2022)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促进心流体验的智慧教学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32(7):14-21.
魏大为,许春燕,周加仙.(2022)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儿童句法学习及教学策略.教育生物学杂志.10(5):418-423.
邓珏,叶子青,周加仙*.(2021)音乐训练对统计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7(6):904-912.
周加仙*.(2020)教育神经科学视角的课程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LIBRE课程设计的样例分析与启示.人民教育.(9)33-37.
周加仙*.(2019)脑科学转化应用入歧途教育神经科学须发力.光明日报.2019年07月30日,14版.
周加仙*,王丹丹,章熠. (2018) 贫困代际传递的神经机制以及教育阻断策略,教育发展研究.(2),71-77.(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王丹丹,周加仙*.(2017)贫困对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教育生物学杂志.5(1):47-54.
周加仙*.(2017).学会关心:从生物倾向到伦理关怀.教育发展研究.(8):10-17.(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张金凤,周加仙*.(2016)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发展性计算障碍研究及教育对策.教育生物学杂志. 4(4):169-175.
周加仙*.(2016)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与实践:教育神经科学的贡献.全球教育展望.45(8):90-101.
周加仙*.(2012).教育神经科学与文化适宜性教学. 远程教育杂志.212(5):20-25.
周加仙*,罗璐娇 顾晨璐.(2012)人类的可教性与教学脑.全球教育展望.41(6):3-9.
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10 月转载).
周加仙*.(2010)整体语言教学法与拼读教学法孰优孰劣: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证据.全球教育展望.270(6).59-62.
周加仙*.(2010)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通用教学设计.全球教育展望. 270(1):15-20.
周加仙*.(2009)语言学习敏感期的脑与认知机制研究——兼谈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和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69(9):20-26.
基础研究:侧重教育神经科学的学科建制与理论研究
周加仙,张志聪,陈丹,沈洁. (2023)教育中神经神话的可视化分析及教育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8:63-78.
张婧婧,于玻, 周加仙*.(2021)教育神经科学核心主题的演变——基于2007~2020年《心智、脑与教育》杂志刊发的335篇论文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31(05):5-17.
顾晨璐,周加仙*. (2019)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对快速视觉呈现汉字的加工.教育生物学杂志.(2),70-79.
侯建成,宋蓓,周加仙*,孙长安,朱海东.(2017)绝对音高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5)11, 1865–1876.(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周加仙*.(2016)教育神经科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2(6):4-10.(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周加仙*.(2016)“教育神经科学”与“学习科学”的辨析.教育发展研究.6:25-38.(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侯建成,宋蓓,张丰艳,周加仙*.(2015).失乐症的认知神经机制及矫正和教育策略.教育生物学杂志.3(1):4-8.
南云,陈雪梅,刘文利,周加仙.(2012).音乐教育的脑认知机制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全球教育展望。30(2):53-59.
周加仙*,王臻璐.(2014).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有害压力研究及教育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71-79
周加仙*.(2013)教育神经科学:创建心智、脑与教育的联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1)2:42-48.
文获得上海市首届社联年度推介论文奖(2012-2013),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转载(5):83.)
周加仙*,蔡永华.(2012)教育神经科学的超学科研究范式,教育发展研究.32(22):53-58.(权威核心期刊论文)
周加仙*.(2010)敏感期的可塑性机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9(3)50-53.
周加仙*.(2009)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2(3). 69-74.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一期转载.(1):194.)
周加仙*.(2008)“神经神话”的成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1(3). 60-64.
周加仙*,董奇.(2008)学习与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及其教育意义.心理科学.31(1).152-155.
周加仙*.(2008)学习科学:内涵、研究取向与特征.全球教育展望.268(8).17-19.
(该文被《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年22期转载.)
学术兼职
国际脑研究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学习科学高级研究顾问
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执行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
上海市教育学会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民进上海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
民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教育生物学杂志》执行主编
《心理学进展》编委
民进华东师大学委员会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国家教育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