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
参与课题
参与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校本研究”和“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深化研究”、“中国课程思想的古典遗产与现代形态研究”
学术论文
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等重要学术论文及向教育部提交并被采用的独立研究报告《关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补充建议》和合作研究报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等计80余篇
出版专著
出版《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管理实务》、《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及其启示》、《课程资源论》等专著,主编出版《校本研究丛书》、《课程资源与课程管理丛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计划丛书》、《教师新视点丛书》等系列丛书,翻译出版《初任教师手册》、《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等著作。
荣誉称号
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研究领域
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等,研究方向为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及校本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著作
主编:《教师新视点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专著:《课程资源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主编:《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中小学教师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5.
主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修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6.
专著:《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及其启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10.
主编:《叙事教育学丛书》(共3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9.
译著:《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07.
编著:《课程领导与校本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主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中、初中、小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
专著:《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0.
主编:《校本研究丛书》(共6本)(第一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 2003.
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第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10.
主编:《课程资源与课程管理丛书》 ( 共4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
主编:《教师新视野丛书》,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10.
合著:《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第二作者),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4-5.
主编:《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4-3.
主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专业支持计划丛书》(共3本),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5-6.
参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8.
参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2-4.
参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钟启泉、崔允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参编:《教学理论-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漷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9.
出版:《音像教材:新世纪版教材教师培训资料》(共9张光盘),腾图电子出版社 2002.
主要论文
《课堂教学的行为指令与内容指令》,《基础教育》,2015年第5期(二作)
《先秦儒学教育思想孕育的教师评价意识》,《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2期(一作)
《自得与完整——儒家官学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一作)
《如何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准确定位》,《人民教育》,2014年第22期(二作)
《教师教学评价素养的形态及其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11期(二作)
《自新与超越——儒家书院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4期(一作),《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4年第10期
《课程改革政策滞后现象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一作)
《自觉与自由——儒家私学课程思想及现实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一作)
《校本课程的功能与结构》,《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第7期
《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6期
《学习目标的多重依据及其关系》,《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3期
《重视学习目标的政策要求》,《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3期
《论教师工作的限度》,《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一作)
《学业考试为主课程评价制度的古典遗产与现代形态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2第3期(一作)
《冲突与发展:有关校本教研的文化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12期(一作)
《白鹿洞书院“道-化”课程思想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8期(一作),《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第1期
《论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6期(一作)
《论基于教师改变的校本教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年第2期(一作)
《大陆地区课程发展机制的结构层次与关系》,《课程研究》(台),2011年第2期(一作)
《促进课程领导和校本创新》,《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第1-2期
《论教师的研究意识》,《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2期(一作)
《从“传授型教学”走向“互动型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第03期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报告制度改革:进展与挑战》,《基础教育课程》,2010第03期
《中考招生改革的深化问题探讨》,《全球教育展望》,2010第2期(一作)
《价值观与教师》,《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12期(译)
《教学资源视野下公开课的优缺点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9第4期
《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3期
《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意义》,《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
《建立课程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江苏教育》,2009年第2期
《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合理性》,《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
《正确看待和落实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12期
《校本课程常态化开设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规范》,《福建教育》,2008年第9期
《生存论视野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9期(二作)
《论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合理性》,《新课程》,2008年第1期
《转型期西方课程开发机制的层次结构与主要关系》,《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Z2期
《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探析》,《全球教育展望》 2007年第4期
《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需要什么条件》,《新课程》,2007年第1期
《校本课程的政策意义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6期(二作)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二作)
《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6期
《回应校本课程10大困惑》,《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第11期
《教育经历不等于教育经验》,《教育时报》,2006年第7期
《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1期
《解析课程资源》,《现代教学》,2006年第Z1期
《校本课程要走出“校本教材”的误区》,《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8期
《在坦诚对话中寻找问题的出口——海南洋浦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人民教育》,2005年第8期
《高中新课程新在哪里》,《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4日第5版
《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教师之友》,2005年第1期
《在坦诚对话中寻找问题的出口――海南洋浦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人民教育》,2005年第8期
《从“教材”到“课程资源”——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博士谈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9日第6版
《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中国教师》,2004年第1期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途径》,《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通过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实现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生长点》,《福建教育》,2004年第5期
《高考招生制度与考试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调研报告》,《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第6期
《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校本课程的开设问题探讨》,《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4期(一作)
《教育经验的意义及其表达与分享》,《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8期
《从“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9期
《动态平衡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7日第3版
《普通高中课程的公众满意度调研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2期(一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0期.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2期
《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
《课程行为需要什么》,《教育时报》,2003年6月5日
《高中课程资源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2期
《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9期
《三级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福建教育》,2003年第10期
《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2期
《为什么教学意识不同于课程意识》,《教育时报》,2003年5月17日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二作)
《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人民教育》,2002年第11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师范教育》,2002年第11期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探索的历史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10期
《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语文建设》,2002年第9期、第10期
《反思普通高中课程:功能期待与结构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期
《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问题探讨》,《乐山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一作)
《“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第3期
《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12期
《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年第9期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及其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一作)
《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国外课程开发机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探析》,《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年第2期(一作)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1期
《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一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0期
《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教育评论》,1998年第4期
学术兼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