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恩宇,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建筑供能技术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河北工业大学(张北)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1.教育背景:
2000.09—2004.06: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
1995.09—1998.03:河北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硕士
1991.09—1995.07:河北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2.工作经历:
2017.01-,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12.12-2017.01,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010.08-2011.08,加拿大Ryerson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访问学者
2005.11-2012.11,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1.10-2005.10,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
1998.03-2001.10, 河北工业大学动力系,助教
研究领域
(1)清洁燃烧理论及技术:多孔介质燃烧技术
(2)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太阳能储热/供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建筑节能技术
申请或取得专利
1)发明专利,带有双地埋管群的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供能系统,专利号:201610703384.2,排名第1,授权
2)发明专利,一种水冷式燃气燃烧器,专利号:201510187104.2,第1,授权
3)发明专利,超低热值燃气燃烧器,专利号:201310680472.1,第1, 授权
4)发明专利,多孔介质燃气热水器,专利号:200910068151.X,第1,专利授权
5)发明专利,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燃气锅炉,专利号:201610807386.6,第1,申请
6)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供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专利号:201610703421.X,第1,申请
7)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供能系统,专利号:201620919129.7,第1,授权
8)实用新型,一种多孔介质燃气锅炉,专利号:201621039900.8,第1,授权
9)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太阳能-地源热泵运行的恒温保鲜基站,专利号:201920979015.5,第1,授权
10)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保鲜基站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专利号:201920978970.7,第1,授权
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1)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河北工业大学(张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19965204D),2019.9-2021.6,50万元,主持
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木型泡沫陶瓷中燃烧及传热特性研究(E2019202451),2019.1-2021.12,10万元,主持
3)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于自然能源果蔬冷链基站的开发(18YFCZZC00080),2018.10-2020.9,50万元,合作
4)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效节能型锅炉脉冲吹灰系统(18YFCZZC00390),2018.10-2020.9,30万元,合作
5)动力站新增锅炉尾部烟道及烟囱CFD模拟计算,HG1820,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2018.9.28-2018.12.31,37.99994万元,主持
6)天津浩天弘业科技有限公司,诺维信蒸汽管道技术服务,HG1801,2018.1.19-2018.4.30,7万元,主持
7)天津市科技计划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智能化热平衡地源热泵供能系统的研发(17YFCZZC00560),2017.10-2019.9,30万元,合作
8)天津市科技计划工程中心专项,建筑供能技术服务平台(14TXGCCX00010),2014.4-2016.3,100万元,主持
9)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大厦地源热泵系统能效诊断技术开发,HG1404,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014.4.1-2015.10.30,19.8万元,主持
10)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全寿命周期评价(E2013202122),2013.1-2015.12,5万元,主持.
11)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于全寿命周期能耗评价的太阳能-地源热泵组合系统方案研究, 2013-2015,3万元,主持
12)河北省教育厅重点基金项目,超低热值燃气多孔介质燃烧器的开发研究(ZH2012049),2012.9-2015.8,6万元,主持.
13)美国能源基金会项目,河北省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应用模式研究,2012.9-2013.7,9万元,主持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液体燃料燃烧过程中热声耦合振荡的发生规律与控制策略研究(50876026),2009.1-2011.12,20万元,参加
1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湿土壤中太阳能跨季节高温贮热特性及热湿迁移机理(E2008000063),2008.1-2011.12,5万元,主持
16)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及建筑多热源供能优化控制技术 (07ZCKFSF00400) ,2007.4-2010.3,75万元,参加
17)“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河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筑节能实验中心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PEG200701),2007.11-2010.8,80万元,参加
1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北方地区既有建筑供能系统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006BAJ03A06-06), 2007.1-2010.9,参加
19)天津市重点科技工程计划项目,静海县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06YFGDNC06300),2006.4-2008.7,200万元,参加
2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子课题,可燃气体泄露的着火与火焰蔓延机理(2001CB40960306),2002-2006,参加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Combustion wave propagation of a modular porous burner with annular heat recirculatio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20, 29(1): 98-107. (SCI,EI)
2)Numerical study and optimization of a porous burner with annular heat recirculation.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9, 157,No.113741 (SCI,EI)
3)多孔介质燃气热水炉的试验研究. 能源工程, 2019(4): 72-77.
4)倾斜面太阳辐射量计算方法研究. 热科学与技术, 2019, 18(1): 35-41. (CSCD)
5)超低热值多孔介质燃烧器积木型内芯结构的试验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8, 47(3): 81-85, 122.
6)小型跨季节储热供暖系统方案的对比分析. 地源热泵, 2017(9): 103-112
7)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可再生能源, 2017, 35 (7) : 998-1006,(核心)
8)A study on a novel phase change material panel based on tetradecanol/lauric acid/expanded perlite/aluminium powder for building heat storage. Materials, 2016, 9(11), No. 896. (SCI,EI)
9)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参数及土壤温度变化特性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 45(4): 68-74.
10)地源热泵系统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 44(1): 66-72. (核心)
11)超低热值多孔介质燃烧器功率范围试验.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 36(10): 2298-2302. (EI)
12)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暖通空调, 2012, 42(12): 83-87. (核心)
13)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储/取热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41(5): 38-43. (核心)
14)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a hybrid solar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2, 47: 600-611. (SCI, EI,ESI前3%)
15)太阳能跨季节储热供热系统试验分析. 太阳能学报, 2010, 31(3): 357-361. (EI)
16)天然气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启动特性.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7, 13(5): 393-397. (EI)
17)基于FLUENT对惰性多孔介质中湍流预混燃烧的模拟.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6(2): 94-99
18)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燃气燃烧特性试验研究.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5, 26(6): 1037-1040. (EI)
19)多孔陶瓷在燃烧领域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佛山陶瓷, 2005(4): 35-39
20)多孔介质中预混火焰猝熄及自稳定性研究. 热科学与技术, 2005, 4(1): 58-62
21)天然气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4, 10(1): 1-6(EI)
22)渐变型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温度分布试验. 热科学与技术, 2003, 2(1)::64-69
23)渐变型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试验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 36(6): 685-689, 712.(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