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范雪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讲师
教育简历
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 –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2006 – 2009北京大学中文系
学士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 – 2006北京大学中文系
学士心理学(双学位)2002– 2006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学术工作简历
04/2015–今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东南大学
08/2013 – 12/2013研究助理(民间宗教)新加坡亚洲研究中心
12/2012 – 05/2013研究助理(中国科技史)新加坡亚洲研究中心
12/2012 – 05/2013研究助理(儿童与现代中国)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1/2013 – 06/2013助教(新加坡华文媒体:理论与实践)国大中文系
06/2012 – 12/2012研究助理(毛时代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国大中文系
01/2012 – 08/2012研究助理(明代思想史)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7/2012 – 12/2012新加坡电影工作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6/2012 – 12/2012助教(中国妇女史)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7/2011 – 12/2011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工作坊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6/2011 – 12/2011助教(中国文学史)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12/2010 – 06/2011助教(中国历史与文化)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06/2009 – 12/2009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筹委会秘书中央美术学院
09/2008– 01/2009助教(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
未来研究兴趣
195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1950年代的文学与美术
左翼与国际主义
担任课程
延安文艺与抗战文化
西方文艺理论(双语)
汉外语言对比(双语)
书评
《叶文心:<上海繁华:都会经济伦理与近代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第127期,2011年10月。
《手艺里的现世神气——评<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2月5日。
其他发表出版
《走马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研究领域
延安文艺与战时中国文化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文化理论
左翼文艺
民国电影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其他论文《择偶的黄昏》,“新诗”系列第19辑,2015。
《到陕北去:七七事变后一批青年的人生选择》,澎湃,2015年7月8日。该文随后被以下报刊和网络平台转载:《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年09期、《东方早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狐、网易等
期刊论文
《抗战时期生活书店的制度选择》,《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出版延安的“知识”与“政治”——延安与生活书店的战时交往史》,《文学评论》,2016年第5期;
《到陕北去:燕京大学学生对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的翻译与接受》,《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6年11月全文转载;
《卞之琳的“延安”:“文章”与“我”与“国家”》,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新诗评论》第19辑,2015年8月;
《到陕北去:七七事变后一批青年的人生选择》,澎湃,2015年7月8日。该文随后被以下报刊和网络平台转载:《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5年09期、《东方早报》、中国社会科学网、搜狐、网易等;
《< 海上花列传>中的上海故事:情感与都市经济》,《城市文化评论》第10卷,2013年8月;
《电影“国语”与三十年代有声片》,《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97-104;
《基因选择的本质》(第三作者),《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3),29-33。
会议论文
《红色中国的数重身影:1930-40年代西方人关于中共与根据地的写作》,1940年代的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学术月刊》杂志社合办,成都,2017年10月。
《陕北的样子:燕京大学学生对斯诺“红色中国”的翻译、接受与到延安去》,北京大学时代重构与经典再造会议,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2015年11月。
《干部的修养:丁玲整风前后的写作与延安“干部”观》,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2015年10月。
《干部的修养:丁玲整风前后的写作与延安“干部”观》,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丁玲研究会主办,宝泉岭农场,2015年7月。
《“诗”与“国”:抗战期间的三条诗歌旅行路线与新诗传统》,2015 Young Scholars’ Forum in Chinese Studies,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14年8月。
《“红色中国”的兴起——翻译的政治、行动与全球化语境》,“现代中国的左翼国际主义”讨论会,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2013年5月。
《影像的抒情——以<黑社会>、<青红>和<最好的时光>为中心》,第九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台湾大学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