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军

个人简介

张军教授,1963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他于2006年和2014年分别入选“CJ学者”教授和国家“WR计划”领军人才。他是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第八届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理论经济学联席召集人。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中共复旦大学第十五届党委委员,还兼任第十一届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暨社科与管理学部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教指委副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第三届广东省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咨询研究员等。曾获国家“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和第六届“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9)。于2009年获得“复旦大学校长奖”。于2015年被授予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军教授于1992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1995年间分别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US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提供的奖学金并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和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以来,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都立大学、韩国庆北国立大学、联合国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UNU-WIDER)、加拿大皇后大学和耶鲁大学等从事研究工作。 张军教授还是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28所学校的校聘教授,还曾是韩国庆北国立大学、全南国立大学以及日本青山学院的“讲座教授”,是韩国Uiduk大学的聘任研究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和澳门大学经济系的访问教授。自2002-2009年间还曾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ASM)的EMBA和IMBA的课程教授。 张军教授已经在包括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The World Economy、Economic Modelling、China Economic Review、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Economic Systems等以及《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约两百篇研究中国经济的论文。他近年来还出版了《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张军卷)(2010)、《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2010)、《张军自选集》(2013)、Unfinished Reforms in the Chinese Economy(2013)、《中国经济再廿年》(2014)、《登顶比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2016)、End of Hyper-Growth in China(2016)以及《顶级对话》(2017)、《危机、改革与转型》(2018)和《深圳奇迹》(2019)和《改变中国》等著作。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是第二届蒋学模经济学奖(2002)和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0)的获得者,也是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青年教师研究奖(1998)的获得者。他的研究论文还先后荣膺《中国金融评论》颁发的年度最佳论文一等奖(2008)和英国Journal of Chinese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udies颁发的最佳论文奖(JCBES Best Paper,2015)。2015年10月,他因在中国过渡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1月,他与朱天合作的英文论文还获得美国比较经济学会(ACES)颁发的最佳论文奖“伯格森奖(Bergson Prize)”。根据2019年3月发表的《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的浅析》(王树森、李钢)的统计,张军教授位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第一作者被引频次总量第二名。他的研究成果在Google Scholar的引用次数已经超过10000次,在大陆工作的经济学家中名列前茅。 张军教授的研究工作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他于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经济学家》,并与林毅夫、周其仁、周小川等入选凤凰网评选的“影响新中国六十年”的第三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向地方和中央政府积极建言献策,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和上海市历届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批示。2015年7月,张军教授应邀参加了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2017年12月,张军教授应邀出席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的中共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并作辅导报告。

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经济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变化研究:1978-2005”(与陈诗一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3与增长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与王世磊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1 月(第7卷第2期)。 “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7卷第1期)。 “官员的任期限制、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与高远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高远等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首篇。 “中国金融深化-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78-2001”(与金煜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省国际资本存量的再估计”(与吴桂英等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王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与现有的结论”(与陈诗一等合作),《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号。 “市场结构、成本差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与罗长远等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的首篇。 “关于中国资本存量的另一种测度方法”(与章元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新的发现与解释”,2002,《经济研究》,第6期首篇。 “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解释”,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1期。 “关于信息产品共享的经济模型”(与姜建强合作),2002,《经济学季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2卷第2期。 “中国国有工业利润率的变动模式:1980-1997,2001,《经济研究》,第3期。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经济学分析”(与冯曲合作),2000,《经济研究》,第7期。 “中国制造业利润率的决定:来自普查的证据”(与村上直树等合作),2000,《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号。 “转型国家的初始条件,改革速度和经济增长”(与Hallagan合作),1999,《经济研究》,第10期。 “需求,规模效应和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产业组织的方法”,1998,《经济研究》,第6期。 “改革起点和改革路径:一个可行的模拟”(与Hallagan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1期首篇。 “苏联的增长方式:一个综述”(与韩贤旺合作),1996,《经济研究》,第8期。 “社会主义的政府与企业:从退出角度的分析”,1994,《经济研究》第9期。 “中央计划经济下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1993,《经济研究》,第5期。 “寻求短缺的制度原因”,1991,《经济研究》,第12期。 “产权结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企业制度”,1989,《经济研究》,第8期。 “改革后中国农村改革产品的供给:理论与经验研究”,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1998,《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 “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1998,《复旦学报》,第1期。 “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1997,《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20卷(秋季)。 “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回顾与争论”,1997,《上海经济研究》,第4期。 “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1996,《改革》,第5期。 “中国的渐进改革为什么成功?”,1996,《经济学家》,第3期。 “关系:一个初步的经济分析”,1995,《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信息费用、有限理性和计划的约简:对中国计划经济结构的一个假说”,1992,《经济发展研究》,第3期。 “国有企业的货币激励:理论与经验研究”,1991,《上海经济研究》,第6期。 “关于企业制度的理论模式”,1991,《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