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袁志刚

个人简介

袁志刚,男,1958年生于上海。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名师。任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兼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副站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委专家、福建省政府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近期又被聘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专家。曾担任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的科学评估国际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04-2015),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等职,并担任多本核心及权威学术期刊的编委。 袁志刚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非均衡理论并师从国际著名非均衡经济学家贝纳西教授,力图把非均衡这一研究方法应用到中国经济分析中。1994年完成和出版了第一本专著《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应用》(1997年重版),这是我国较早在非均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一本著作,1997年该著作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同时,袁志刚教授主要在就业理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金融改革和房地产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多年来发表论文150余篇,著作20余部。承担和主持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含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其成果多年来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二十余项,特别是2010年袁志刚教授的著作《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选入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经济类七部专著中占据了一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袁志刚教授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其著述入编《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文丛》,该丛书由《经济研究》编辑部组织编辑。 袁志刚教授已分别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且为EMBA开设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其执教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所带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学习经历 1988 年 9 月-1993 年 2 月 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1984 年 9 月-1987 年 7 月 复旦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1978 年 9 月-1982 年 7 月 杭州大学经济系本科生 工作经历 2015 年 1 月-至今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2004 年 9 月-2015 年 1 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1999 年-2003 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系主任 1997 年 5 月-至今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5 年 1 月-1997 年 5 月 复旦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1993 年 6 月-1995 年 1 月 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

非均衡理论、就业理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金融改革和房地产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非均衡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经济学动态》,1987,袁志刚 《短缺经济学和非价格控制》,《世界经济文汇》,1987.1,袁志刚 《论西方非瓦尔拉均衡经济学》,《世界经济文汇》,1987.4,袁志刚 《论西方非均衡经济学》,经济学硕士博士论文选,1987 年卷,袁志刚 《双轨经济均衡论——对一个计划配额制约下的非瓦尔拉均衡经济的效率思考》,《经济研究》,1992.8,袁志刚 《法国国有企业如何与民营企业一样有效率》,《新华社(内参选编)》,1994.2.23,袁志刚 《转轨过程中的宏观经济非均衡模型》,《世界经济文汇》,1994.4,袁志刚 《采取多种方法疏导“民工潮”》,《人民日报(内部参阅)》,1994.5.9,袁志刚 《非均衡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复旦大学学报》,1994.5, 袁志刚 《中国过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文汇报》,1994.9.3,袁志刚 《法国公司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经济研究》,1994.9,袁志刚 《失业理论和中国失业问题》,《经济研究》,1994.9,袁志刚 《如何看待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就业矛盾》,《文汇报》,1994.11.19,袁志刚 《中国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社会科学报》,1994.11.24,袁志刚 《产权关系:国有企业正常运行和高效率的关键》,《探索与争鸣》,1995.2,袁志刚 《非均衡理论的最新发展》,《学术月刊》,1995.2,袁志刚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1995.4,袁志刚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文汇报》,1995.5.20,袁志刚 《治理城市失业不能只有短期措施》,《探索与争鸣》,1995.7,袁志刚 《国外国有企业制度及其演变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1995.6,袁志刚 《治理城市失业的战略性措施》,《人民日报(内部参阅)》,1995.8.7,袁志刚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1996.5,袁志刚、胡书东 《中国宏观经济中家庭消费函数的特征》,《学术月刊》1996.9,袁志刚 《LE RECONSITITION DES ACTIFS DE L'ETAT ET LA CONTRAINTE DU CHOMAGEEN CHINE》,《Document de travail CEMI》,Paris,1996.6,袁志刚 《论再就业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文汇报》,1996.11.6,袁志刚 《艺术——一种变得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文汇报》1996.12.23,袁志刚 《西欧与美国失业情况的比较》,《上海经济研究》,1997.1,袁志刚 《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本和知识》,《上海经济研究》,1997.2,袁志刚、韩贤旺 《关于商品住宅市场有效需求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7.2,袁志刚 《前苏联东欧国家转轨中的失业问题》,《世界经济》,1997.4,袁志刚、陆铭 《论失业的成因及其治理》,《复旦大学学报》,1997.4,袁志刚 《过渡性失业保险方案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科学》,1997.6,袁志刚、陆铭 《论失业的综合治理》,《复旦大学学报》,1997.8,袁志刚 《关于隐性就业的理论分析》,《浙江社会科学》,1998.1,袁志刚、陆铭 《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经济学分析》(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引用),《复旦大学学报》,1998.4,袁志刚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上海工商》,1998.5,袁志刚 《对我国城镇失业率变动趋势的理论推断》,《天津社会科学》,1998.5,袁志刚、陆铭 《上海市“九五”至 2010 年就业趋势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1998.6,袁志刚、陆铭 《教育的产业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深远的影响》,《高教文摘》,1998.6,袁志刚 《关于文化艺术的经济学分析》,《学术季刊》,1999.4,袁志刚 《上海市就业结构状况及未来变动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5,袁志刚、葛素勤 《教育:最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文汇报》,1999.5.12,袁志刚 《知识与经济创新》,《文汇报》,1999.5.17,袁志刚 《文化艺术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解放日报》,1999.5.21,袁志刚 《企业的创新战略》,《文汇报》,1999.6.21,袁志刚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上海经济研究》,1999.6,袁志刚 《论知识的生产和消费》,《经济研究》,1999.6,袁志刚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消费问题》,《文汇报》,1999.7.19,袁志刚 《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复旦大学学报(增刊)》,1999.8,袁志刚、方颖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变异与我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1999.11,袁志刚、宋铮 《经济创新与企业战略》,《复旦大学学报》,2000.1,袁志刚 《促进就业是重要目标》,《解放日报》,2000.1.24,袁志刚 《知识经济与就业变动》,《世界经济文汇》,2000.4,袁志刚、宋京 《科学经济学的提出及其内涵》,《上海改革》,2000.5.3,袁志刚 《就业与 GDP》,《上海改革》,2000.7,袁志刚 《关于上海创新体系建设的讨论》,《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增刊,袁志刚、宋铮、赵扬 《从宏观经济学看养老保险体系》,《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10.19,袁志刚 《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11,袁志刚、宋铮 《关于就业问题的思考》,《上海劳动保障》,2000.20 期,袁志刚 《发展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经济学》,《文汇报》,2000.12.30,袁志刚 《世纪之交的经济形势之二:就业与社会保障篇“希望蕴于严峻之中”》,《人民日报》,2001.1.4,袁志刚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上海经济研究》,2001.1,袁志刚、范剑勇 《新世纪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回顾和展望》,《上海证券研究》,2001.1,袁志刚 《上海经济增长与就业、失业演变的实证分析》,《上海综合经济》,2001.2,袁志刚、龚玉泉 《上海与汉城就业结构的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01.3,袁志刚、李哲圭 《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矛盾:历史与发展趋势》,《复旦大学学报》,2001.2,袁志刚、陆铭、陈钊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1.5,袁志刚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术月刊》,2001.6,袁志刚 《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和二元经济转型》,《天津社会科学》,2001.6,袁志刚、朱国林 《启动消费与投资的关键》(访谈),《21 世纪经济报道》,2001.6.24,袁志刚 《致力于实际问题的研究》(访谈),《学术月刊》,2001.6,袁志刚、范剑勇 《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中国社会科学》,2002.2,袁志刚、朱国林 《美国经济:衰退?复苏?》,《人民日报》,2002.3.21,袁志刚 《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世界》,2002.5,袁志刚、黄立明 《国外养老保险模式给我们的启示》(访谈),《光明日报》,2002.7.2,袁志刚 《就业变动的对策思考》,《解放日报》,2002.9.9,袁志刚 《经济学的学术规范与理论创新》,《探索与争鸣》,2002.10 ,袁志刚 《后十六大的中国工业化之路》,《21 世纪经济报道》,2002.11.18,袁志刚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needed》,《 CHINA DAILY》,2002.11.26,袁志刚 《拐点出现 总体向好---2003 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上海综合经济》2003.1-2 合刊,袁志刚 《房地产市场理性泡沫分析》,《经济研究》,2003.3.1,袁志刚、樊潇彦 《通向殷实小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复旦学报》,2003.增刊,袁志刚 《“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21 世纪经济报道》,2003.6.23,袁志刚 《城市竞争力和地产价格》,《学术月刊》,2003.6.1,袁志刚、范剑勇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经济研究》,2003.7.1,袁志刚、何樟勇 《1978 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7.1,袁志刚、范剑勇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劳动保障通讯》,2003.10.1,袁志刚、范剑勇 《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虑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4.5,何樟勇、袁志刚 《让经济增长的福利惠及全民》,《21 世纪经济报道》,2004.2.5,袁志刚 《规范资本市场 让养老金保值增值》,《21 世纪经济报道》,2004.4.8,袁志刚 《综合破解失业难题 探索双重调控机制》,《21 世纪经济报道》,2004.4.12,袁志刚 《新的视角审视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经济研究》,2004.7,袁志刚、何樟勇 《当前宏观经济增长及其矛盾》,《解放日报》,2004.12.12,袁志刚 《L'emploi informal à Shanghai:estimation,factures et politique》收入 Catherine Levy Katia Vladirova 主编的论文集《Statutsd'emploi, contrats de travail et securite》,2004,袁志刚等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袁志刚、冯俊 《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 in China》,《China&World Economy》 Mar.-Apr.,2005,袁志刚、封进 《Repenser la reforme despensions en Chine Analyse des consequenc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Edited by MateoAlaluf and Estelle Krzeslo ),2005,袁志刚、封进 《Social Security Option in China:Parametric or Paradigmatic》,《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ume2,Number1, 2005,袁志刚、封进 《城市劳动力供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证及启示》,《复旦学报》,2005.10,袁志刚、封进、张红 《融资合同、信号机制与中国金融结构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05.12,冯俊、袁志刚 《现代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解放日报》,2006.1.22,袁志刚,此文被 2006 年第七期《新华文摘》转载 《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及其在中国的特别意义——评蔡昉等著<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经济研究》,2006.1,袁志刚 《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的定义与衡量:一个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樊潇彦、袁志刚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世界》,2006.7,袁志刚 《再谈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探索与争鸣》,2006.9,袁志刚 《经济增长动力强劲,深层矛盾有待解决》,《文汇报》,2007.1.8,袁志刚 《收入风险对居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经济研究》,2007.4,樊潇彦、袁志刚、万广华 《全球化的矛盾与协调机制》,《文汇报》,2007.6.24,袁志刚 《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与协调机制》,《学术月刊》(同时被世界经济导刊 2008.4 收录复印),2007.11, 袁志刚、邵挺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表现与走势》,《解放报(思想者)》,2008.1.13,袁志刚 《基础建设拉动内需之路》(采访),《解放日报》,2008.11.22,袁志刚 《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学术月刊》,2008.11,袁志刚,(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理论部和《学术月刊》共同评为 2009年十大热点学术问题,被《新华文摘》2009 年第三期转载,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09.3) 《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科学发展》,2008.12,袁志刚 《升值、减税、抑通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财贸经济》,2008.12,袁志刚、汤玉刚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压力不小》,《社会科学报》,2008.12.18,袁志刚 《要把“农民工”变成城里人》,《文汇报》,2009.3.12,袁志刚、张若雪 《合作:亚洲应对危机的关键选择》,《解放日报》(2009 上海论坛共识),2009.5.21,秦绍德、袁志刚、高帆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其成因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9.8,袁志刚、樊潇彦,(被《国民经济管理》2010 年 1 月刊转载) 《上海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研究》,《复旦学报》,2009.5,袁志刚 《金融海啸之下实体经济板块的非均衡》,《世界经济文汇》,2009.4,袁志刚、张若雪 《城市化进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9.4,袁志刚、李珍珍、封进,(2009 年第 4 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10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21-29 页) 《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及其进一步改革》,《学术月刊》,2010.1,袁志刚、邵挺,(被人大复印资料 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0.4 全文转载) 《外来人口纳入上海城镇养老保险的仿真与建议》,《人口与经济》,2010.6,袁志刚、陈沁 《统筹城乡发展: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的协调再配臵》,《经济学家》(被《新华文摘》2010.21 转载),2010.8,袁志刚、解栋栋 《三问“刘易斯拐点”—袁志刚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解放日报思想者,2010.9.12,袁志刚 《重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动力来自何处?》,《世界经济研究》,2010.5,袁志刚、邵挺 《技术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效率与外部经济失衡》,《金融研究》,2010.12,张若雪、袁志刚 《中国经济转型与世界经济再平衡》,《学术月刊》(被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第六期转载),2011.1,袁志刚、邵挺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各行业利润率变动的影响—基于 2007 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金融研究》,2011.4,袁志刚、邵挺 《中国劳动力错配对 TFP 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11.7,袁志刚、解栋栋 《凯恩斯理论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光明日报(理论.经济学版),2011.12.2,袁志刚 《中国劳动力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11,袁志刚、解栋栋 《“中国震撼”的背后》,《文汇报》论苑版,2011.4.15,袁志刚、杨哲 《虚拟经济为服务实体经济而存在》,《社会科学报》,2011.10.27,袁志刚 《美债以后再“搭脉”:全球经济凸显“三足鼎立格局》,《解放日报》,2011.8.18,袁志刚 《刘易斯拐点未到,还有两亿多农民可转移出来》,《东方早报》采访稿,2012.3.13 《反思中国背景下的“刘易斯拐点”》,《东方早报》,2012.3.13,袁志刚,余宇新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波动》,《学术月刊》,2012.7,袁志刚、余宇新 《扭转中国经济加快下行趋势》,《社会科学报》,2012.10.11,袁志刚 《怎么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光明日报》,2013.1.4,袁志刚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模式——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笔谈之一》,《经济研究》,2013.2,袁志刚 《重回总供给政策带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解放日报》,2013.4.28,袁志刚 《在转型中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机制》,《文汇报》,2013.5.6,袁志刚

学术兼职

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 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 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 上海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政府经济顾问专家 《复旦人文社会科学论丛》编委会委员 新华社上海分社咨询专家 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顾问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经济研究》编委会 《财贸经济》编委会 《经济评论》编委会 《世界经济文汇》学术委员会 《中国劳动保障》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金融评论》编委 《南开经济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 福州大学兼职教授 法国人文之家基金会国际评估委员会委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兼职教授 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