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范剑勇

个人简介

范剑勇,男,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与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大学“卓识”人才,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具体方向为中国城镇化模式与产业集聚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研究项目与一般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已出版《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学术专著,专著曾入选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 “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已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三本国内权威期刊杂志以单独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在Economic Inquir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论文各1篇。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教育背景 1999.9- 2002.7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 1996.9- 1999.7 浙江行政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 1990.9- 1994.7 浙江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生物学专业,学士

研究领域

产业集聚、中国城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近五年发表论文(2010-15)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Land Market, and Urban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with Jipeng Zhang and Mo Jiawei. Economic Inquiry, (top50 in Fudan),即将发表。 《居住模式与中国城镇化:基于土地供给视角的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张吉鹏、莫家伟合作。 《地方债务、土地市场与地区工业增长:基于债务的双重引资作用分析》,《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第一作者,与莫家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5期。 “Regional Trade and Domestic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20, Issue 5, p. 1052-1069, 2012,with Xu Zhenhui。 《产品同质性、投资的地方保护与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第48-59页, 第一作者,林云合作。 《房价水平、差异化产品区位分布与城市体系》,与邵挺合作,第一作者,《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第87-99页;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 《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7-119页,第一作者,与谢强强合作。 《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与冯猛、李方文合作,《世界经济》2014年第5期。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管理世界》2013年第8期,第一作者,与冯猛合作。人大复印资料《国际贸易研究》2013年第11期。 《空间效率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第83-102页,第一作者,与高人元、张雁合作。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与李方文合作,第一作者,《南方经济》2011年第6期第53-66页;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土地稀缺:房价居高不下的非逻辑焦点》,《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第1期。 《制造业扩散的时刻是否已经到来》,《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王非暗等人合作,第四作者。 《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兼论城市化的方向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64-72页,第一作者,与莫家伟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城镇化过程中慎重推进土地流转: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第一作者,与莫家伟合作。 《进入退出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赵沫合作。 《对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水平的判断:兼论地区间产业是否存在同构化倾向》,《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房价水平与制造业的区位分布—基于长三角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0期,第二作者,与邵挺合作,第24-32页。 五年前发表论文(2010年以前)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中文),2005;18(32):23-36,《Social Science in China》(英文,ISSN 0252-9203,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The Case of China),2006年第2期,与乔宝云合作,第二作者。 《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单独,第39-51页;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ISBN7-208-06130-0,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4):43-56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第73-84页,第一作者,与张雁合作。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单独ISSN0577-9154。2004;463(41):72-8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美国早期制造业集中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第一作者,与杨丙见合作)。 《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与数据》,《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二作者,与朱国林、颜燕合作),收录在《中国经济学,2002》,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选编、汪丁丁执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第65-72页,第一作者,与石灵云合作。 《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政努力》,《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与乔宝云合作,第二作者。2006;18(32):32-40。 《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单独。2004;139(11):35-46,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05年第2期。 《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ISSN1002-5502,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与王立军合作,第一作者。 《1978年以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及其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全文转载,2003年第9期),与袁志刚合作,第二作者。 《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管理世界》2002年第7期(第一作者,与朱国林合作)。 《浙江农村工业废水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管理世界》,1999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来敏明合作)。 《结构转型与地区收敛: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世界经济导刊》2003年第3期),第一作者,与张涛合作。ISSN 1002-9621。 《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是缘于其资本密集型倾向吗?》,《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与袁志刚合作,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农村经济?乡镇企业》2002年第11期)。 《农村工业废水治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1期(第二作者,与来敏明合作)。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一卷,法律出版社,单独。 《产业结构失衡、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变化》,《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34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月转载。CN11-4116C。 《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地区差异》,《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 1000-856X,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区域与城市经济》(2008年第6期)。2008;75(2):65-71 《制造业地理集中与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浙江学刊》2008年第3期,1003-420x。2008;65(3):44-50 《地方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004-2253。2008;86(5):43-51,第一作者,与石灵云合作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erence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7 July, Volume 2, Number3.Springer and 高等教育社联合出版。2007;2(3);346-361 “Employment Restructuring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Monthly Labor Review”,2002年第8期,收录在SSCI检索系统(第二作者,与陆铭等合作)。ISSN: 00981818 《城市竞争力与地产价格—上海住宅建筑发展分析》,《学术月刊》,2003年第6期,第二作者,与袁志刚合作。ISSN: 0439-8041 《上海市就业的产业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与袁志刚合作)。 《论国有企业工资管制对就业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第二作者,与陆铭等合作)。 《改革以来就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第一作者,与颜燕等合作)。 《上海市产业的就业特征》,《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桂奇寒、崔英合作)。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文汇》、《南方经济》、Regional Studies 等杂志匿名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