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夏洞奇

个人简介

浙江余杭人。200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2006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世界史专业)。于2006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于2009年晋升副教授。于2013年被评为上海年度“社科新人”。 开设过的课程有: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文理基础课程)、基督教文明史(通识核心课程)、西方基督教史、基督教思想经典选读(本科生选修课)、基督教史研究入门、西方基督教研究、西方古代晚期专题(研究生选修课)。 在古代晚期、西方基督教史、中世纪史等领域指导硕士论文与本科生科研项目。

研究领域

奥古斯丁研究、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西方基督教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专著 《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译作 《中世纪政治思想史》,沃尔特?厄尔曼原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詹姆斯?奥唐奈原著,夏洞奇、康凯、宋可即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 《圣奥古斯丁与基督教的进步观念:〈上帝之城〉的背景》,特奥多尔?蒙森原著,载《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18-245页;转载于彭小瑜、高岱编:《外国史读本》,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7-192页。 文章 《燕园建筑乱弹》,载马伯寅主编:《北大青年》,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第69-72页。 《个体信仰与教会权威——从路德看奥古斯丁》,《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2/3期,第80-89页。 《在婚姻与守贞之间:对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一种解释》,载彭小瑜、张绪山编:《西学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22-153页。 《现代西方史家对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解读》,《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74-80页。 《穿越时代:奥古斯丁百科全书》(评Allan D. Fitzgerald, ed., Augustine through the Ages: An Encyclopedia),《中国学术》第十九/二十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14-418页。 《“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两分倾向》,《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第125-135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05年第10期,第25-35页。 《在政治与伦理之间:奥古斯丁的国家概念》,《中国学术》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59页。 《奥古斯丁与多纳特派:宗教强制理论的形成》,《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68页。 《政治与人的自然本性:奥古斯丁论政治权威的起源》,《思想与社会》第六辑《托克维尔:民主的政治科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81-305页;修订版以《政治权威与自然本性: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第19卷第14-15章析微》为题,转载于刘擎编:《权威的理由:中西政治思想与正当性观念》,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240-269页。 《在“惩恶”与“扬善”之间:奥古斯丁论国家的双重作用》,《史林》2007年第2期,第150-156页。 《奥古斯丁论奴隶制》,《复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1-68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07年第8期,第3-9页。 《“两座城”学说与奥古斯丁的国家观》,《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第156-160页。 《“地上之国总是无常”:奥古斯丁论“罗马帝国”》,《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第132-147页;转载于台北《历史月刊》2008年第245期6月号,第83-91页。 《何谓“共和国”——两种罗马的回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89-95页。 《奥古斯丁:历史神学与国家》,载高全喜编:《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85-210页。 《西方是如何“着魔”的:从“古代晚期”说起》,《知识分子论丛》第八辑《世俗时代与超越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36页。 《走出意识形态的基督教简史》(评游斌《基督教史纲【插图本】》),《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7月11日B8版。 《“东方摩尼教”研究的两条路向——芮传明、王小甫摩尼教研究新作赘语》,《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2期,第183-189页。 《天主的“沉默”》(评远藤周作《沉默》),《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5月29日B7-B8版。 《“形而下”的奥古斯丁》(评王涛《主教的书信空间:奥古斯丁的交往范式在〈书信〉中的体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7日第18版。 《中世纪的“味道”》(评阿部谨也《中世纪星空下》),《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9月4日B9-B10版。 《“从火里得救”——〈上帝之城〉第二十一卷第26章与〈忏悔录〉》,《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第36期(2012年1月),第97-122页。 《中世纪史的写法?从三种新译著说起》,《文汇报》2012年3月12日C版。 《中世纪史的写法?11世纪的“格列高利改革”》,《文汇报》2012年3月19日C版。 《中世纪史的写法?教皇政府与宗教裁判》,《文汇报》2012年4月9日C版。 《中世纪史的写法?十字军的千秋功罪》,《文汇报》2012年4月23日C版。 《大学的基本属性在于教学》,《复旦》(校报)新编第919期6版,2012年6月6日。 《乔治城大学的记忆》,《复旦青年》第258期2版,2012年10月29日。 《奥古斯丁〈忏悔录〉1.1.1释义》,《云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0-20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3年第2期,第100-109页。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载吴玉军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78-99页。 《奥古斯丁的多重面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8日B02版。 《“科技大学”的迷思》,《羊城晚报》2013年4月10日A24版。 《文学方法与〈忏悔录〉1.1.1》,载苏智良、陈恒编:《欧洲历史与世界文明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86-201页。 《制度史的意义:以奥古斯丁〈忏悔录〉为例》,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多元视角下的封建主义》,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94-620页。 《奥罗修重放光芒?》,《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125-134页。 《世界古代文明研究在上海:进展与可能》,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10-515页。 《“开始绝望”?——〈忏悔录〉卷五再分析》,《云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35-48页。 《描绘燕园》,《文汇报》2016年4月29日第8-11版。 《如何描绘“中世纪”?----从上海市中学历史教材说起》,《历史教学问题》2016年第4期,第122-124页。 《痔疮与绯闻催生了<忏悔录>?》(评Robin Lane Fox, Augustine: Conversions to Confess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5),《文汇报》2016年10月28日第12-14版。 《“普通市民”抑或“上等人”:奥古斯丁家庭背景重估》,《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第144-164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