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梁银峰

个人简介

梁银峰,男,1972年8月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专业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范围涉及汉语史、语法化和古文字等领域,研究专长是汉语历史语法和词汇。已出版《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汉语史指示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等学术著作7部(含独著、合著、译著、论文集等),参编教材2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复旦大学自主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等7项,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论文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2003年)、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2006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等,曾入选2013年度复旦大学第二批“卓学人才计划”等。

研究领域

汉语语法;汉语史(侧重于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语法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近代汉语“去”字辨疑.中国语文.2009 (3):28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2009 论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和进行体标记“着”的语法化路径.语言研究集刊.2010 (1):188-206;348 《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长江学术.2010 (1):78-87 《祖堂集》的语气副词系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 (1):37-41 古汉语[主语+之+谓语]s的修辞色彩及其成因.当代修辞学.2010 (3):57-63 汉语结构助词“底”来源考论.语言研究集刊.2011 (1):229-240;326 东汉至唐五代时期“他+N”格式中“他”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语言科学.2011,10 (3):246-258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评介.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 (6):60-63 论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在不同语体中的指示性.当代修辞学.2012 (1):64-75 关于系词“是”的产生年代和形成途径.语言研究集刊.2012 (1):228-243;359 汉语系词“是”的形成机制.语言研究.2012,32 (4):43-49 从历史来源看“们”的语法意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4 (2):70-75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判别标准.语文研究.2012 (4):11-17 上古汉语指示词“是”的语义属性.语言研究集刊.2013 (2):105-117;331 上古汉语时间从句“主语+之+谓语(+也)”探索.语言研究集刊.2014 (1):152-166;318 试论上古汉语中由“之”引导的预指性主从句.语言科学.2015,14 (3):258-271 从修辞的视角看宋金元明文献中指示词“兀底(的)”的语义属性.当代修辞学.2015 (1):62-69 中古近代汉语指示词“箇(個、个)”的语义属性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流变.语言研究集刊.2015 (1):186-203;356-357 从历史来源看古汉语“NP+(之+)VP者”结构的语法性质.东方语言学.2018 (1;2):53-64 重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语法意义和形成途径.语文研究.2018 (3):22-30 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语言研究集刊.2019 (1):131-151;336 关于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动态用法的例证辨析——附论语气词“也”动态用法的衍生途径.语言研究集刊.2020,2 (2):194-211;440 中古汉语比拟助词“许”和词尾“许”的来源.语言研究集刊.2021,第二十八辑 :第139-150页 重论上古汉语语气词“者”的语法功能及其来源.文献语言学.2022,第十四辑 :第17-34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