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6.92009.1大连理工大学社会保障硕士
2002.92006.7大连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士
1999.92002.7鞍山市第一中学文科
工作经历
2009.6至今大连理工大学教学研究员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王淑娟.中国MBA教育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研究[A],第二届中国管理案例共享论坛2011,2011,1-6
王淑娟.中国本土案例撰写现状再分析——第二届“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5(1):69-76
乔坤.论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的结合[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1(1):62-67
乔坤.MY公司薪酬制度改革[A],第二届“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2011),2011,1-9
黄海昕.集团创新网络对子公司创业行为是保护还是阻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J],预测,2018,37(4):32-38,45
易学东.高洋公司的人才流失[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4):279-285
王淑娟.基于案例教学的经管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建构机理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2,3:260-268
黄海昕.子公司创业:双元内涵、多维进程与整合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0(5):138-146
黄海昕.奔跑在SoLoMo时代:盒马鲜生的“新零售”模式[A],第九届中国管理案例学术年会,2022
吕一博.工商管理案例开发现状及撰写规范性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2,10(2):209-224
王淑娟.我国管理类教学案例撰写的现状分析——首届"百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2,03(4):266-272
马晓蕾.以案例共享平台为依托的经管学科实验室建设探析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20(6):154-158,162
马晓蕾.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4):383-400
王淑娟.案例开发与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首届"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2010)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2,03(3):189-193
马晓蕾,吕一博,王淑娟,韩少杰.管理案例知识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以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9,12(4):383-400
黄海昕,苏敬勤,马晓蕾,武立东.子公司创业:双元内涵、多维进程与整合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8,30(5):138-146
黄海昕,苏敬勤,马晓蕾,武立东.集团创新网络对子公司创业行为是保护还是阻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J],预测,2018,37(4):32-38,45
黄海昕,董久钰,马晓蕾.奔跑在SoLoMo时代:盒马鲜生的“新零售”模式[A],2018
马晓蕾,王淑娟.以案例共享平台为依托的经管学科实验室建设探析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7,20(6):154-158,162
吕一博,刘泉山,马晓蕾,胡芬,王淑娟.工商管理案例开发现状及撰写规范性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0(2):209-224
Huang, X. W.,Zhao, X. Y.,Ma, X. L..A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JOB-SHOP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PROCESS SEQUENCE FLEX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MODELLING,2014,13(4):510-522
王淑娟,马晓蕾.基于案例教学的经管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建构机理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4,7(3):260-268
王淑娟,崔淼,马晓蕾.中国本土案例撰写现状再分析——第二届“百篇优秀管理案例”评选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5(1):69-76
乔坤,马晓蕾.MY公司薪酬制度改革[A],2011,1-9
王淑娟,马晓蕾,张秋艳.中国MBA教育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研究[A],2011,1-6
王淑娟,马晓蕾.我国管理类教学案例撰写的现状分析——首届"百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03(4):266-272
王淑娟,胡芬,马晓蕾.案例开发与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首届"中国管理案例共享国际论坛"(2010)综述[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03(3):189-193
易学东,马晓蕾,王海燕.高洋公司的人才流失[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4):279-285
乔坤,马晓蕾.论案例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的结合[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1(1):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