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魏国锋

个人简介

魏国锋,男,1975年7月生,陕西西安人。现任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安徽省第十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考古》《Archaeometry》《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 学历学位教育 1.1995年9月—1999年7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毕业,获史学学士学位。 2.2002年9月—2007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国外访学经历 1.2015年2月—2016年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学一年。 工作简历 1.1999年7月—2002年9月,辽宁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 2.2007年7月—200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讲师。 3.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浙江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4.2011年11月—2019年12月,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5.2019年12月至今,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承担的主要项目 1.《安徽沿江地区古铜矿冶遗址冶炼遗物的科技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KG008),主持人(2015年)。 2.《徽州牌坊的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展示研究》,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主持人(2013年) 3.《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22)。子课题《安徽沿江地区矿冶遗址调查与资料整理》负责人(2017年)。 4.《汉代铜器资料整理及其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9年)。 5.《安徽枞庐地区古铜矿的输出方向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4D62),主持人(2014年)。 6.《古代建筑基本材料(砖、瓦、灰)科学化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14B05),子课题负责人:魏国锋(2012年)。 7.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科技考古概论》教学研究与实践(xjjyxm14010),主持人:魏国锋。 8.《潮湿环境土遗址化学加固保护研究——以浙江良渚文化土遗址为对象(2010047172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人(2008年) 9.《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材料的探索性研究》,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第一参加人(2011年) 10.《古建筑传统灰浆科学化应用研究》,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第二参加人(2010年) 11.《古塔监测技术应用及结构安全评估体系研究》,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主要参加人(2010年) 获奖情况 1.《群舒文化研究》,2019年1月 ,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枞阳商周青铜器》,2020年1月,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3.《中国传统糯米灰浆科学机理及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获2019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础研究类),排名第三。 4.《科技考古研究的若干进展》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1年) 5.《河南新郑胡庄墓地考古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2009年) 主讲课程(本科生、研究生) 《科技考古概论》《文物保护学》《田野考古方法》《冶金考古》《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鉴赏》、《科技考古专题》《文物保护技术》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X. Ma, G. Wei(通信作者), C. Grifa, Y. Kang, H. Khanjian, I. Kakoulli. Multi-analytical studies of archaeological Chinese earthen plasters: the inner wall of the Longhu Hall (Yuzhen Palace,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Wudang Mountains, China). Archaeometry, 2018, 60(1): 1-18. (SCI、A&HCI) 2.Guofeng Wei, Hui Zhang, Hongmin Wang,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ticky rice-lime mortar in conservation of the stone tower in the Xiangji Templ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2, 28(1): 624-632. (SCI、EI) 3.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若干古铜矿及其冶炼产物输出方向判别标志的初步研究[J]. 考古,2009,(1):85-95. (CSSCI) 4.魏国锋,郑晓平,秦颍,张爱冰,方青,王东明,崔彪.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39(11):3629-3636. (SCI) 5.魏国锋,于东华,郑晓平,张爱冰,方青.安徽铜陵古铜矿冶遗址2016年调查及若干收获[J].南方文物,2019(02):140-152. 6.魏国锋,秦颍,王乐群. 安徽枞阳出土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37(11):3610-3615. (SCI) 7.魏国锋,高顺利,秦颍,等. 汤家墩遗址冶炼遗物的科技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37(3):929-932. (SCI、EI) 8.魏国锋,张晨,陈国梁,等. 陶寺、殷墟白灰面的红外光谱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5,35(3):613-616. (SCI、EI) 9.魏国锋,周虎,方世强,等. 石灰种类对传统糯米灰浆性能的影响. 建筑材料学报,2015,18(5):873-878. (EI) 10.魏国锋,方世强,康予虎,等. 米浆种类对传统灰浆性能的影响. 建筑材料学报,2014,17(4):618-622.(EI) 11.魏国锋,孙升,王成兴,张秉坚,等. 皖南牌坊传统灰浆的科技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7):1973-1976. (SCI) 12.魏国锋,方世强,张秉坚,等. 桐油灰浆材料的物理性能与显微结构[J]. 建筑材料学报,2013,16(3):469-474.(EI) 13.魏国锋,方世强,张秉坚,等. 传统糯米灰浆碳化过程中Liesegang环的形成机理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8):2181-2184.(SCI、EI) 14.魏国锋,张秉坚,杨富巍,等. 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用于潮湿土遗址的加固保护[J]. 岩土力学,2012,33(3):702-712.(EI) 15.魏国锋,张秉坚,方世强. 石灰陈化机理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2012,15(1):104-110.(EI) 16.魏国锋,张秉坚,方世强. 添加剂对传统糯米灰浆性能的影响及机理[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1,33(5):143-149.(EI) 17.魏国锋,张秉坚,方世强,等. “二次生石灰”的微结构及作为文物加固剂的应用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4):588-593. 18.魏国锋,秦颍,王昌燧,刘博,杨立新,徐天进,张国茂,龚长根,谢尧亭.若干地区出土部分商周青铜器的矿料来源研究[J]. 地质学报,2011,85(3):445-458. 19.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利用泥芯示踪九连墩楚墓青铜器的产地[J]. 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30(4):701-715. 20.魏国锋,秦颍,胡雅丽,等. 九连墩楚墓出土碧玉、石磬和镶嵌物的科学分析[J]. 江汉考古,2011,(3):101-105. 21.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大冶李德贵冶炼遗址矿冶遗物分析. 岩矿测试,2008,27(2):99-102. 22.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古代青铜器基体与其锈蚀产物铅同位素对比研究[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6,36(7):771-774. 23.魏国锋,秦颍,龚明,等. 重庆万州大坪墓群出土文物的检测分析[J]. 东南文化,2006,(3):28-32. 24.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大井矿冶遗址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25(3):254-259. 25.魏国锋,毛振伟,秦颍,等. 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加工工艺研究[J]. 有色金属,2007,59(1):117-120. 26.魏国锋,秦颍,胡雅丽,等. 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J]. 岩矿测试,2007,26(2):145-149. 27.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天然氧化铜矿与铜制品腐蚀产物区别的探讨[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17(1):9-14. 28.魏国锋,秦颍,罗丰,等. 古代铜矿冶炼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变化研究[J]. 中国稀土学报,2005,23(3):357-362. 29.魏国锋,秦颍,王昌燧,等. 何郢遗址出土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初步研究. 中原文物, 2005,(5):86-93.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