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长登

个人简介

杨长登,二级研究员,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和2006年分获农业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选,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中国农科院杰出人才。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籼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中的课题“高产高效早籼稻新品种培育”和浙江省农业重大课题“常规早籼稻新品种培育”等项目;获成果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或参与选育浙江省、江西省或国家审定的新品种24个,审定28次,其中“中早22”、“中早35”和“中早39”已成为超级稻品种,“中早35”被确定为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试对照品种,也是江西省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试对照品种;“中早39”被确定为浙江省早籼区试的对照品种。育成的抗4种主要病虫害的中组14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四抗品种。获得新品种保护权4项,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收录17篇,参编专著5本。 获奖成果 水稻资源创新团队,2011年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第一完成单位,第二完成人。 水稻有利基因快速转育技术及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2005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 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五完成人。 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200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五完成人。 水稻重要遗传材料的创制及其应用,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五完成人。 超级早稻新品种“中早22”的选育与推广应用,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六完成人。 水稻白背飞虱新抗源发掘、遗传研究和新抗性基因Wbph6(t)的分子定位,2002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十完成人。 水稻体变育种及新品种选育,1999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

研究领域

分子育种,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涉及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细胞培养研究。 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创建新的育种技术体系; 水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主要是抗性基因的发掘和多抗性材料的创制; 水稻细胞培养研究及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早、晚稻品种的培育。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 greatest obstacle in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rice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in the field.. Plant Disease, 2017, 101(10):1795-1801. Combination of twelve allels at six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determines grain weight in rice. PLoS ONE,2017,12(7): e0181588. Combination of Eight Alleles at Fou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Determines Grain Length in Rice. Plos ONE,2016,11(3):1-17. Differential Proteomic Analysis Using iTRAQ Reveals Alterations in Hull Developme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os ONE,2015,7(0):1-16. The way to a more precise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QTL in rice. Euphytica.2015,203:33-45. Mapping resistant QTLs for rice sheath blight disease with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 14(5)801-810.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sheath blight disease resistance in Yangdao 4 rice. Genet.Mol.Res. 2015,14(1)1636-1649. Application of a simplified marker-assisted backcross technique for hybrid breeding in rice. Biologia, 2014, 69(4): 463-468. Development of 1047 insertion-deletion markers for rice genetic studies and breeding. 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2013, 12(4): 5226-5235. Fine mapping and candidate gene analysis of LM3, a novel lesion mimic gene in rice. Biologia, 2013, 68(1): 82-90. Comparison of physiological and yield traits between purple- and white-pericarp rice using SLs. Breeding Science, 2012, 62: 71-77. Advances in Mapping Loci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 and Mining Rhizoctonia solani Resistant Resources. Rice Science, 2011, 18(1): 56-66.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Rice Cold Tolerance at Plumule and 3-Leaf-Seedling Stages by Using QTL Network Software,Rice Science, 2010, 17(4): 282–287.

学术兼职

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副主任(兼),育种新技术研究组责任专家,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组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