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先胜

个人简介

王先胜,考古纹饰学创始人。在古代纹饰释读(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传说历史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易学考古等领域均有独到学术贡献。已完成相关研究400余万字,出版专著8种200余万字,发表论文50余篇80多万字,研究成果屡为人大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报》、《历史与社会》文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精选》、《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华遗产》、CSSCI等转载转摘、摘要、收录、评述。《中国图书评论》发表书评,《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次约稿、采访报道。在古代纹饰科普、教材等领域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中国远古纹饰初读》选为潍坊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新课程“文物纹饰”专业课教材(2017年秋季开始)。 主要学术贡献和认识:1.较为系统地解读远古-上古纹饰(涉及科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并提出古代“图以载道”、“器物、纹饰、文字文献”文化传承三驾马车说等新论,以及中国古代纹饰释读的具体方法。2.较为可靠地揭示与论证了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易学从远古起源至秦汉-宋、明的发展演变与内在逻辑,使“伏羲画卦”传说接近于完全解决。3.论证“炎黄历史距今6500年”及“炎黄大战渭水流域”说、拟排“三皇五帝”历史年表、建议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了重大调整。4.创立考古纹饰学、重新定义考古学、致力于完善考古学及古代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建议国家开展考古遗产抢救性保护工程。认为近200年来考古学和古代研究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从1999年至2017年先后提出或定义关于考古学、古代研究的新词语、新概念32个,如老子太极图、象数卦、象数理方法、易学批评、考古学批评、室内考古学、考古学三阶段、二次考古、考古学改良、全考古学,等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重庆市社科联等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四川省社科联优秀社科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兼职有: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国科技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重庆巴文化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中国古代图案设计思想、巴蜀文化与巴蜀符号、图语学。 出版学术专著 1.《中国远古纹饰初读》,学苑出版社,2015。 2.《中国上古纹饰初读》,学苑出版社,2016。 3.《史前研究新思路——考古纹饰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4.《中华文明无字天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5.《破译老子太极图》,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6.《考古与史学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7.《揭开易学界的神秘面纱——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8.《我与“探源工程”——“中华无文字历史”深度解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主持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古代图案(远古-秦汉)设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号:18BG106)。 2.主持重庆市艺术科学重大项目“大足石刻考古纹饰学研究”(项目号:10CQAZDZX001),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3.主持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科普类)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纹饰中学生普及读物研究”(项目号:cstc2012gg-kplB00001),重庆市科委。 4.主持重庆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古代‘图以载道’思想研究”(项目号:2016YBYS083),重庆市社科联。 5.主持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学科基础与‘顶层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研究”(项目号:12SKN10)。 获得学术奖项 1.论文《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释读及其重要意义》获四川省第十一次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5.3。 2.论文《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获“中图杯(2005)优秀历史教研成果”三等奖,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研究所,2005.12。 3.论文《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释读及其重要意义》获广安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广安市人民政府,2007.3。 4.论文《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获重庆市永川区2006-200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编号2008015),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协会,2009.9.5。 5.论文《中国传说时代研究存在的问题》获第十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三等奖,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重庆市期刊协会,2010.12。 6.《史前研究新思路》等系列著作获重庆市永川区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重庆市永川区委宣传部、重庆市永川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3.11。 7.论文《关于中国考古学现状的深度思考及学术期待》获重庆市永川区第五届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编号2008015),重庆市永川区科学技术协会,2015.9。 学术会议与学术报告 1.参加第六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广州,中国科技考古学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提交论文《中国新石器时代历书实物的发现和释读》并做学术报告,2001.10.31~11.5。 2.参加“2007.中国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朝阳市人民政府和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主办),提交论文《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并做学术报告,2007.7.22~7.25。 3.参加河南濮阳“龙文化与科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濮阳市政府联合主办),提交论文《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性质及M45墓主身份问题》并做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议人,2009.10.10~10.13。 4.参加“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学术论坛”(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与重庆文理学院主办),并做学术报告《中国古代纹饰释读的一种方法》,2011.5.20~5.22。 5.参加“首届云南抚仙湖与世界文明学术讨论会”(中共玉溪市委和玉溪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南抚仙湖与世界文明研究会和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承办),提交论文《蒂亚瓦纳科太阳门石雕试释》并做学术报告,2011.8.5~8.8。 6.参加在河南渑池举行的“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活动及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渑池县人民政府等承办),提交论文《仰韶文化“鸟龙”纹彩陶钵的学术意义》和建议案《建议成立仰韶文化研究院、建立“仰韶文化学”》,2011.11.5~11.8。 7.参加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文理学院主办),提交论文《龙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并做学术报告,2012.6.8~6.12。 8.参加第十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提交论文《史前动物及动物图像非图腾的新证据——兼谈华蓥山出土10万年前鸟形骨器化石的含义》并做学术报告,2013.10.23~10.25。成立及首届巴渝水文化论坛,当选为副会长,2016.10.28。 14.参加重庆巴文化研究会年会及巴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巴蜀符号印、汉字印对比释读及巴蜀符号释读方法问题》并做学术报告,2016.11.23~11.25。 学术讲座与科普 1.在重庆图书馆、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巴蜀中学文科清北班、鲁能巴蜀中学、广安市中学历史教师专题研训会、历史公益讲座QQ群等多次做学术或科普讲座,题目涉及“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破译”、“中国考古学的现状、任务及未来趋势(古代纹饰与古代研究新趋势)”、“巴蜀文化的世界之谜:巴蜀符号”、“中国古代纹饰与水文化”、“水文化考古溯源——中国早期水文化的几项标志性成就”等。 2. 2017年11月,与重庆市教科院合作在重庆璧山中学举行重庆市“中国古代纹饰与中学历史教学学习研讨活动”,重庆市各区县历史教研员、骨干教师及重庆市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约120人参加。主讲:(1)《中国远古纹饰初读》《中国上古纹饰初读》导读;(2)古代纹饰解读方法;(3)考古资料的搜集及其利用。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秦汉以前中国古代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发表学术论文 (一)古代纹饰、文化遗存研究 1.《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释读及其重要意义》,《宗教学研究》(2003.2),CSSCI源刊。人大复印资料《宗教艺术》索引。 2.《凤雏甲组建筑遗址性质探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4.2)。 3.《关于尖底瓶,流行半个世纪的错误认识》,《社会科学评论》(2004.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转载,《社会科学报》(2005-2-17)转摘;全文收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精选(2)》(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4.《河南卢氏县出土东汉骨尺纹饰释读问题》,《武汉文博》(2006.2)。 5.《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内涵探讨——兼及古代纹饰的释读及其方法问题》,杨伯达等主编:《古玉今韵——2007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6.《大汶口文化遗存与远古天文历法试探》,《齐鲁文化研究》第七辑,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7.《关于八卦符号及史前研究问题——兼与李学勤先生商榷》,《社会科学评论》(2009.3),CSSCI源刊。 8.《仰韶文化“鸟龙”纹彩陶钵纹饰释读及其重要意义》,《中国文物报》2010-8-25.《中国考古学年鉴.2011》“三 新石器时代”收录篇目。 9.《鹿台岗天文遗迹》,《中国国家天文》(2010.9)。 10.《含山玉版及玉龟甲文化内涵探讨》,贺云翱主编《长江文化论丛》(第七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11.《龙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龙文化专栏”(2012.1)。 12.《再说仰韶文化尖底瓶非“侑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2。 13.《十月太阳历溯源》,《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CSSCI收录。 14.《龙并非中华民族图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1-11。求是理论网,2013-11-12;中国民族宗教网(2013-11-14)等转载。 15.《汉代八卦洗(先天八卦图)真伪考辨——兼谈八卦源流问题》,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九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6.《八卦起源占卜论分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国学》第五集,巴蜀书社,2017。 (二)考古学及古代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关于建立考古纹饰学的思考》,《社会科学评论》(2007.1)。 2.《考古学家应严谨对待器物纹饰》,《社会科学评论》(2007.3)。《社会科学报》(2007-11-8)转摘。 3.《文化人类学用于史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社会科学评论》(2008.1),CSSCI源刊。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 “论点摘编”收录(2008.12);《200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评述。 4.《中国传说时代研究存在的问题》,《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4)。 5.《彩陶纹饰释读的困境与文化人类学方法检讨》,《民族艺术》(2009.3),CSSCI源刊。《重庆社会科学年鉴.2011》“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综述”收录篇目。 6.《文化线路与古代历史文化研究》,《民族艺术》(2010.2),CSSCI源刊。“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 转载,2010-10-8。 7.《据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一文检讨“考古学”——兼谈考古学的定义、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5期(2011.5.10)。选入《岁月文谈——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教师论文选集(2001-2016)》(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8.《关于中国考古学现状的深度思考及学术期待》,《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2期。《历史与社会》(文摘)摘编(2014.1)。 9.《解读纹饰:培育考古学科增长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9-29。 10.《关于编辑出版<巴蜀符号图录>的倡议——兼及巴蜀符号研究方法问题》,《长江文明》第二十五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11.《期待“全考古学”时代的到来——兼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三)传说时代历史研究 1.《“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社会科学评论》(2005.1)。《社会科学报》(2005-4-21)转摘。 2.《黄帝年代之历法钩沉》(第二作者),《科学》(2005. 5),核心期刊。 3.《陶寺遗址不是黄帝及帝喾之都——与潘继安先生商榷》,《社会科学评论》(2009.4)CSSCI源刊。《社会科学报》(2010-2-11)转摘;《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09》“三皇五帝时代考古研究”综述。 4.《论历史教学中炎黄蚩尤问题的处理》,《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 5. 《“三皇五帝”古史体系分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6.《炎黄年代及“三皇五帝”历史研究的新进展》,《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苏美尔人是中国半坡先民的后代吗?》,《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四)考古学与史学评论 1.《人文社科学者应严谨对待考古学基本知识》,《社会科学评论》(2004.3)。 2.《〈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的问题》,《社会科学评论》(2005.3)。 3.《〈中原神话论〉问题多多》,《社会科学评论》(2005.4)。 4.《“背叛”老师的弟子们》,《社会科学评论》(2006.1)。 5.《评〈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2)。 6.《詹子庆教授<中国古代史>批评——大学历史教材批评之一》,《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 7.《“默默历数”中的遗憾——读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六十年的巨大进步>有感》,《科学文化评论》(2011.5)。选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2011年11月-2012年10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12-31。 8.《关于“巴文化”的定义及相关问题》,袁文革、杨华主编《巴人巴国巴文化》,文物出版社,2013。 9.《关于炎黄年代及其传播的科学性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五)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 1.《邻水晚清串票及其历史价值》,《四川文物》(1996.1)。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6.4)全文转载;《近代经济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40-1949)》索引;摘要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历史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民族艺术研究》(2010.4),CSSCI源刊。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研究述评》(25000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辨正》,《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4期,CSSCI源刊。 6.《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对性》,《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7.《“非遗”基本概念与“走出去”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7。 8.《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的关系》,《文化遗产》2013年第4期,CSSCI源刊。 9.《重庆市永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上),《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0.《重庆市永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中),《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1.《重庆市永川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下),《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