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秦雪娜,汉族,吉林松原人,山东大学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承担课题情况
主持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犯罪参与的归责模式研究”
主持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共犯的归责模式研究”
主持2017年北京市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青年项目“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著作类
专著 《共犯从属性研究》(239千字),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参加撰写(部分) 《刑法学案例研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系列研究生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二)发表论文情况(均为独作)
“论利益归属对犯罪参与类型界分的影响——以财产性犯罪为中心”,《中外法学》2022年第1期;
“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参与犯的转型与刑法的体系应对”,《法律科学》2020年第5期;
“论正犯标准的规范性重构——从‘实际作用’转向‘规范能力’”,《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3期;
“涉医犯罪的刑事法规制”,《北方法学》2018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4》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从属性之提倡”,《刑事法评论》2017年第38卷;
“共犯的实行从属性说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法学家》2015年第4期;
“共犯处罚根据的全新定位——改良的纯粹惹起说之提倡”,《环球法律评论》2015第5期;
“论渎职罪的罪数问题——解读<两高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天津法学》2013年第4期;
“论刑法分则及司法解释中的‘应当知道’”,《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3年第5期;
“论诉讼诈骗的刑法规制”,《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11期;
“三角诈骗限定之提倡”,《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9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4》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重要问题探析”,载《法治研究》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