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马昌期

个人简介

2003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原中科院感光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6月-2004年1月在英国Heriot-Watt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月得到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乌尔姆大学有机化学II及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做合作研究。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在同一研究组作独立博士后工作。2007年1月起任乌尔姆大学有机化学II及先进功能材料研究所树形分子与有机薄膜光伏课题研究组组长,并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即作Habilitand,相当于助理教授一职)。2011年6月全职回国,任职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马昌期博士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可印刷光电半导体材料以及印刷制备纳米薄膜光电器件工艺与性能研究。到目前为止,共承担以及德国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江苏省科技厅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相关科研项目经费1000余万元。在德国工作期间曾获德国乌尔姆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回国后获得江苏省“双创人才”,苏州市“科教领军人才”等称号。近年来,马昌期研究员在基于银纳米线的低方阻高透光率柔性透明导电薄膜的直接图案化印刷制备并完成柔性薄膜光伏电池开发。在ACS Nano, Adv. Sci., 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PCT专利3项,授权专利20项。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主要研究成果 光伏电池是利用太阳能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第一代硅基及第二代化合物基光伏电池因其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及良好的电池稳定性在大面积光伏发电领域已有广阔的应用。然后,其较高的制造成本以及刚性材料特性也限制了一定的应用场景。基于有机以及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技术的第三代薄膜光伏技术则具有原料丰富易得、质轻性柔、色彩丰富、与低温连续卷轴(Roll-to-Roll)印刷工艺技术相兼容等优点,使其在消费电子、光伏幕墙、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大棚以及探空航天等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相比与传统的晶体硅及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光伏电池,新型有机薄膜光伏电池研究历史仅有30余年;而新型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的历史却不足10年。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有机及钙钛矿薄膜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达到了18%以及25%以上,展示出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要实现有机及有机-无机杂化薄膜光伏电池的产业化应用,还需要在包括:柔性半透明电极、新型器件结构设计、柔性光伏电池的印刷制备工艺、柔性电池封装与稳定性提升以及柔性光伏电池的系统集成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更大的突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窦军彦,马昌期等 Regioregularity and properties of the poly(3-hexylthiophene) synthesized by palladium catalyzed direct C-H arylation polycondensation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Synthetic Metals, 2014,196,117-124. SCI 骆群,陈立桅,马昌期等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Wurtzite Cu2ZnSnS4 nanocrystals by hot injection approach and growth mechanism studies 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2014, 9(8): 2309-2316 SCI Lin Mao,马昌期,陈立桅等 Flexible silver grid/PEDOT:PSS hybrid electrodes for large area inverted polymer solar cells Nano Energy Volume 10, Pages 259–267 SCI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