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璐僖,女,四川西充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重庆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2008年8月-2009年9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做访问学者。中国外文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理事,跨文化管理高级培训师,从事英语与跨文化教学与研究近30年。
本人主要学术和获奖情况:
已出版的著作
1.《中国 — 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行动框架》(专著)(35.3万字),(2/2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2
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 美国实证研究》(专著)(41.3万字),(2/2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
科研项目
1.“高职院校民航英语听说的课堂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73300),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 2017.7—2019.6(已结题),(主研第一)
2.“纠错策略在民航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17SKG298),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017.7—2020.6,主研第一
3.“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号为15XJL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6—2018.6(已结题),主研第一
4.“高校英语专业语音课克服方音的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重师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2012027),2012.12—2015.12(已结题),主持
5.“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重庆市教委课题 ,2012.9—2013.9(已结题), (主研第一)
6.“英语存在结构的相似性认知分析”(项目号:09SKE13),重庆市教委课题,2009.5---2010.5(已结题), 主持
7.“英语写作课教学与改革”, 院级重点课题,2005—2006(已结题),主研第一
8.“英文写作与文化障碍”,校级重点课题,2000.5—2001.5(已结题),主持
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四川省重点课题,1999.1—2000.7(已结题),主研第一
10.“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观念”,四川省重点课题,1999.1—2000.7(已结题),主研第一
所获奖项
1. 2001年荣获四川省政府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 2001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2012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2018年荣获“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教学优秀奖”
5.2019年荣获四川省政府第十八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已发表的论文
1.“最新的英语功能变体:网络语体特色分析“,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8卷),2019.6
2.“因特网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语言与因特网》评价”,《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8卷),2019.6
3. COMPARISON OF LOCAL COLORISM BETWEEN AMERICA AND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NATIONALISM,通讯作者,《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8卷),2019.6
4.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Existential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Iconicity,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荷兰国际刊物) (外语类核心刊物),2010.7
5.“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 图式理论及其应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0.6
6.“There存在句的认知功能与There的认知语义探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7.6
7.“英语存在句的定义与构式特征”,《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7.6
8.“论影响外语学习的几大情感因素的培养策略”,《北方论丛》(核心期刊),2004.4
9.“优秀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策略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探索》,2004.3
10.“浅谈英语会话听力理解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北图核心)2003.6
11.“成人教育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法初探”,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12.“利用英语语音课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探讨”,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北图核心),2003.5
13.“浅谈交际法外语教学中的学生自编剧表演”, 《21世纪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3.5
14.“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观念”, 《航空教育》(CSSCI来源集刊)2000.3
15.“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