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孙运梁

个人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现任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院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高雄大学大陆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航法律评论》刑法编辑。第五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2017年;《刑事法评论》创刊20周年成果奖2017年;2008年度北航“蓝天新秀”;北航“第九届我爱我师”评选“优秀教师”2010年;2006年获北京大学法学院首届“学术十杰”称号。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98-2002年),北京大学刑法学硕士(2002-2005年)、北京大学刑法学博士(2005-2008年)。2008年6月开始任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2012年晋升副教授。2019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20年1月晋升教授。

研究领域

刑法、刑事诉讼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论文 “客观归责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立场选择与规则适用”,载《法学》2019年第5期;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核心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2019年第2期;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教义学反思”,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6期(201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位阶关系及其实践优势”,《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载《中外法学》2017年第5期;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以结果避免可能性为中心”,载《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不作为犯中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载《清华法学》2016年第4期; “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载《政法论坛》2016年第1期; “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归因与归责”,载《法学评论》2016年第2期; “选言式而非连言式:财产犯中占有概念的界定路径”,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期;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与因果关系的功能回归”,载《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我国刑法中应当设立‘暴行罪’-以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为中心”,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的刑事归责问题”,载《法学》2012年第12期; “刑法中客观归责理论规则体系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2期(第一作者); “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1期; “中日受贿罪若干问题比较研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1期; “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归属”,载《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 “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之关系研究”,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福柯监狱思想研究-监狱的权力分析”,载《刑事法评论》第24卷2009年; “刑法中信赖原则基本问题研究——新过失论语境下过失犯的限缩”,载《刑事法评论》第28卷2011年; “故意犯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载《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与刑事法规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客观归责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201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危害航空安全犯罪的惩治及其立法完善”,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福柯刑罚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5期;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不足”,载《求索》2012年第9期; “惩治危害航空安全犯罪国际公约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比较研究”,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福柯之犯罪思想研究”,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福柯权力理论探究”,载《求索》2010年第4期; “故意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之研究”,载《刑法论丛》2013年第4卷;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载《刑事法评论》第33卷 2013年; “比较视野下惩治航空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第一作者,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试论独立教唆罪的设立”,第一作者,载《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论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完善”,第二作者,载《北航法律评论》2013年第1辑; “对中国民众死刑观念的启蒙”,载《风雨读书声》花城出版社2009年; “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考察”,载《刑法知识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口供的前生今世:一种刑事法治视角的考察”,载《刑事法评论》第19卷2007年; “死刑存废实证分析报告”,载《刑事法评论》第14卷2004年; “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知识的分立、整合及其路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3期; “试论大陆法及我国法上的亲手犯”,载《刑事法评论》第15卷2004年; “事实与价值的二元界分及其在刑法适用中的意义”,载《刑法学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一种博弈分析:试论罪刑均衡对严打之从重的制约”,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间接故意杀人,还是过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对一起汽车撞人致死案的分析”,载《刑事法判解》第9卷2005年; “追求一种和谐: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及其刑事政策意义”,载《公安学刊》2006年第4期; “浅析商业贿赂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从未决羁押场所看被未决羁押者的处遇”,载《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相对罪刑法定主义视野中的刑法司法解释”,载《中国刑事司法解释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 “醉酒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立法比较与法理分析”,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若干问题研究”,载《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权力-学科’规训下刑事法学科的产生、嬗变及其整合”,载《刑事法评论》第20卷2007年; “论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以条件关系的适用为中心”,载《刑法论丛》2015年第4卷; “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包括信赖利益”,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9年第2期(201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论文集 “‘帮助行为正犯化’立法正当性探讨”,第一作者,载《2017年互联网法律大会论文集》2017年11月;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第一作者,《2017年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17年12月; “风险社会下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第一作者,载《刑法与宪法之协调发展(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论‘事后受财’行为的法律性质”,第一作者,载《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刑法调整(下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 “论危险驾驶行为的刑法规制”,第一作者,载《中英犯罪学与刑事法制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 “‘别拿我不当人’—从‘口供’看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杨春洗基金会征文优秀奖; “中国大陆未决羁押制度研究”,载《东亚司法制度之现况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0年12月; 报纸类文章 “以客观归责理论处理特异体质伤害案件”,载《检察日报》2019年5月12日; “让尊重与保障人权的诉讼理念光芒四射”,载《观点中国》2012年3月; “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需要三条件”,载《检察日报》2003年12月9日; “让‘钻法律空子’的孩子健康成长”,载《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安乐死慎防滥用”,载《大公报》2007年3月21日; “扩大刑事和解以推进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7年5月21日; “网络走进中国人生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5日; “寻求最佳位置-北京外企人才招聘会见闻”,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20日; “转变观念天地宽”,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30日; “为了流动儿童不失学”,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13日; “券桥农民春节 不讲吃和穿 青睐科技餐”,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2月2日; “过年的心情”,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23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24日; “童心:读懂你不容易”,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3日。 专著、参著、主编 专著:《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参著 陈兴良主编:《判例刑法教程(分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艳红主编:《财产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刘明祥主编:《故意与错误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副主编:《新编实用合同协议一本全》,中国工商出版社2012年;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及消防安全检查考核达标指导全书》,中国工商出版社2012年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