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56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82年2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同年考取教育部的公费留学生,1983年7月赴法国留学;1985年获法国高等材料与机械结构学院工程师学位。1988年获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应用力学博士学位。1988年9月起一直在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任教,1996年起任职教授,至2021年退休时职级为二级教授。北航第7、8、9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曾任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教研室(后为航空推进系主体)主任(1998-200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2004)、中法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2005-2008)。从教30余年,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勤勉工作。
教育教学方面:长期为本课生开设课程《有限元法基础》,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研究生开设课程《高等结构动力学》(曾用名《振动力学》)和《流固耦合动力学基础》、培养了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和数十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学生大部分投身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在主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期间提出并实施的“套餐+零点”选课方案、“零起点培养创新精神方案”等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经后续两任教学院长的持续发展,最终获得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受学校委托,作为主要负责人实施中法工程师学院的筹建、并作为常务副院长主持初期开拓性的运行工作,为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典范所做出的贡献,受到时任国家副总理和法国总理共同颁发的中法工程师学院突出贡献奖。
科研方面:主要学术方向为叶轮机械的流致振动特性分析,智能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振动控制,航空发动机结构振动抑制等。在上述学术方向及相关研究领域负责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863创新基金等多项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多项国防预研项目和数十项企业委托课题。提出了混合界面减缩方法、非线性模态叠加方法、半解析高阶谐波平衡法等多种针对大型/多场耦合/非线性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静子叶片非谐调/非均匀设计技术、半主动/半被动干摩擦阻尼技术、压电网络/分支阻尼技术、人为失谐技术等一系列航空发动机叶盘结构振动抑制技术。指导学生设计的包括模块式大载荷主动隔振平台、应变驱动智能舵面在内的多种智能结构获得数项国家发明专利。 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部级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次,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次,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以及中航工业集团科学进步三等奖(部级)各1次。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译著两部:《机电耦合系统和压电系统动力学》(北航出版社)和《流固耦合动力学基础》(北航出版社)。参与撰写专著两部:《智能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科学出版社)和《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设计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笔专著一部《压电周期结构动力学原理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学术方向为叶轮机械的流致振动特性分析,智能结构动力学分析与振动控制,航空发动机结构振动抑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