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旭光

个人简介

陈旭光(1965-)浙江东阳人,童年长于东阳千祥,中小学完成于浙江省龙泉市。1982-1987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1991任教于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1991-1997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艺术学院任教至今。2004年起任职教授。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曾任艺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会长。 2007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现任民进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育背景 1982-09~1987-07 浙江师范大学 学士 1991-09~1994-0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硕士 1994-09~1997-0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博士 工作经历 1987-07~1991-08 浙江丽水学院 助教 1997-09~至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11-06~至今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 中心主任 2014-07~2019-01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院长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从事中国电影艺术、产业与文化,艺术学理论与批评等的研究和批评。在影视艺术前沿、艺术理论体系的拓展与建构、影视艺术创作与生产,文化研究与产业批评方面下力较深,从大众文化、媒介文化、青年文化、创意产业等角度或视野,电影生产、电影美学的前沿问题,对新力量导演、“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影游融合”暨当下影视艺术、文化、产业进行学术研究和学理探讨。 致力于电影艺术与产业前沿,立足理论基础,追求“接地气”即服务于现实,服务于电影产业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对学科前沿问题如艺术的媒介问题,新媒介及新媒介背景下艺术变化,对数字技术、网络媒介发展发展给艺术带来强劲冲击。对这种影响的从创作、作品、到接受、传播等各个环节,以及思维方式等的研究。主张艺术标准的多元开放系统的想法,提出“电影工业美学”思想及对“新力量导演”(网生代)的研究,提出导演的三种生存(即网络化、技术化、产业化),呼吁“体制内的作者”、“制片人中心制”。 关注中国影视艺术生产和影视文化研究,为影视艺术生产、消费提供重要的批评方法和阐释理论,展现了批评家的“在场性”和影视文化前沿性。艺术批评史的研究与写作,则展示批评史论写作宽阔的历史视野、融通的历史意识和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整体观。艺术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则把自己影视艺术批评的前沿成果,融入一般艺术学理论,以深化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基本范畴的内涵,重构艺术学科的体系和批评标准。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