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90年9月-1994年7月 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 在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为张一舟教授。
1997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在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1999年7月被聘为讲师。2001年4月至2001年9月担任四川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副系主任。
1997年9月-2001年6月 在职攻读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朱庆之教授。
1999年9月-2001年1月 获得了美国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哈佛燕京访问学人项目(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Fellows Program)的资助,在哈佛大学语言学系做访问研究。
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王洪君教授。
2003年3月1日起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3年起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10月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刊物《语言学论丛》编辑部成员。
2007年3月1日至2008年2月28日在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任教。
2009年1月15日至2009年2月14日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任访问教授。
2009年9月至2021年9月起任中文系教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至2021年9月任中文系教学委员会主任。
2013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6年1月15日至2月15日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
2018年2月2日至2月16日在香港教育大学中文系访问。
2019年1月19日至2月3日在巴黎第七大学访问。
2016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委员会委员。
2019起任北京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2021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
2022年起任北京大学语言学专业负责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汉语动词双音化过程中的形式选择和功能表现 (Patterns and functions of verbal disyllabificati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語言暨語言學》)19:3(2018): 395-409.
从指别到描述,《语文研究》2018年第3期:1-7。
古代漢語詞彙中的語義參項及其歷時變化,《汉语史学报》第19辑:157-168,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董秀芳、李虹瑾(2019):客观性状形容词与主观性状形容词,《对外汉语研究》第十九期:96-109,商务印书馆,2019年2月。
王明娟、董秀芳:多维度的汉语词汇研究——董秀芳教授访谈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1-7页。
董秀芳、郝琦: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当代语言学》2019年第4期:475-491页,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0年第1期:62-75页。收入《汉语言学新视界》2020年卷。
董秀芳、高银美 2019 汉韩重叠词主观性的对比研究,《中国研究》(Journal of Sinology and China Studies)第80卷:75-96(韩国)。
汉语语篇中的插叙标记及其演变,《汉语学报》2020年第1期。
From denotation to description: Noun-adjective and verb-adjective polysemy in Chinese. In Xing, Janet Zhiqun (ed.)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Berlin & Boston: De Gruyter Mouton. 2020.(2020年1月20日出版)
汉藏语系语言的评价性形态,《民族语文》2021年第2期,3-14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1年第10期。
把握汉语的整体特点非常关键,汪维辉、真大成主编《却顾所来径:汉语史青年学者访谈录》:1-24页,中西书局,2021年6月。
单双音节对应词的差异及释义问题,《汉语教学学刊》2021年第1辑(总第13辑),20-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词典释义中虚词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辨析——以语气副词的释义为例,《辞书研究》2021年第4期:1-7。(2021年7月25日出版)
董秀芳、尹会霞(2021):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中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01-108。(2021年9月15日出版)
汉语语法化现象的一些特殊之处及其理论蕴含,吴福祥、杨永龙、龙海平主编《语法化和语法研究(十)》,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
具有反预期功能的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来源,《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年第一辑(总第十五辑):101-113页。
董秀芳、余超:汉语中的衬音重叠及其性质,《语言学论丛》第64辑:125-145页,商务印书馆,2021。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22年第7期:84-96页。
上古漢語中的重疊及其演變:ABB 式形容詞詞法模式的歷時形成,《嶺南學報》(香港)第十五期:269-290页,2021。
永远在探索的路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编《四海文心:我与北大中文系》(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尹会霞、董秀芳:形态学研究的新视角——《Edinburgh评价形态学手册》评析,《辞书研究》2022年第1期。
尹会霞、董秀芳:动词评价性形态的类型学特征考察,《语言科学》2022年第3期:251-263页。(2022年5月1日出版)。
汉语方式存在句的性质、特点与历史来源,《中国语文》第5期:560-572页。
汉语所谓“中动结构”的历史来源及性质,《清华语言学》第二辑:86-103页,商务印书馆,2022。
汉语词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第3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
董秀芳、高银美:身体姿势动作与状态表达的历时演变,《中国语言学研究》第二辑,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