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贺桂梅

个人简介

贺桂梅,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中文系党委书记。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19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女性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2015年度教育部首届青年长江学者。 社会职务:担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杂志《现代中国》(2000-2013)编辑、《中国文学学报》(北京大学中文系与香港中文大学)编辑、《现代中文学刊》(上海)通讯编委、《localities》(韩国)编委、《新文学评论》(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刊)编委

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史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 当代中国思想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16年 《传统文化何以成为中国社会不同力量的“共识”》,《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8日。 《村庄里的中国:赵树理与〈三里湾〉》,《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文学批评的使命与视野》,《长江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 《赵树理的历史意义》,《太行文学》,2016年第5期。 《反思80年代,重构批判话语的活力》,《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第5期。 《文学史传统与大学文学教育》,《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 2015年 《赵树理的乡村乌托邦》,《中华读书报》,2015年4月29日。 《丁玲的逻辑》,《读书杂志》,2015年第5期。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天涯》,2015年第6期。 《日本海战电影与“治愈式民族主义”》,《天涯杂志》,2015年6月15日。 《<三里湾>与赵树理乡村乌托邦的另类书写》,《台湾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6月30日。 《丁玲非常重要》,《光明日报》,2015年7月28日。 《丁玲:只有20世纪才有这样的精彩生命》,《北京青年报》,2015年7月30日。 《中国经验:普遍的与特殊的》,《读书杂志》,2015年8月15日。 《洪子诚:燕园一甲子》,《中华文化画报》,2015年第9期。 《“民族形式”建构与当代文学对五四现代性的超克》,《文艺争鸣杂志》,2015年9月15日。 《“民族形式”的风格化书写:周立波与〈山乡巨变〉》,《中国文学学报》,2015年12月卷。 2014年 《“传统文化热”:“国家”与“文明”的交互塑造》,《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9日。 《批判的想象力:代际与阶级》,《中华读书报》,2014年2月12日。 《马年春晚舞台上的“中国/梦”》,《中华读书报》,2014年3月12日。 《“个人的”如何是“政治的”——我的性别研究反思》,《南开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马年春晚与“中国梦”想象》,《文艺争鸣》,2014年第6期。 《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海战电影与日本新民族主义》,《中华读书报》,2014年9月3日。 《“中国”意识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0期。 2013年 《超越“现代性”视野:赵树理文学评价史反思》,《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记忆的消费与政治——〈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的变奏》,《文化研究》,2013年第1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 2012年 《“文化自觉”与“中国”叙述》,《天涯》,2012年第1期。 《重返80年代 打开中国视野》,《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第3期。《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4日转载。收入《重构我们的文学图景:70后的文学态度与精神立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开放文学研究——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例》,《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收入《走向学术前沿》,武汉出版社,2012年4月。 《直面当代历史的情感结构》,《现代中国》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11年 《文学批评的“想象力”》,《南方文坛》,2011年第1期。 《激活历史经验与学术知识的力量——解读刘复生》,《南方文坛》,2011年第1期。 《打开文学的历史视野——浩然与当代文学的激进实践重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革命与“乡愁”——〈红旗谱〉与民族形式建构》,《文艺争鸣》,2011年4月。 2010年 《打开60年的“原点”:重返八十年代文学》,《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叠印着(古代与现代)两个中国:1980年代“寻根”思潮重读》,《上海文学》,2010年第3期。 《“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3期。 《“可见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3期。 《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观——解读汪晖的“中国问题”论》,《天涯》,2010年第4期。 《文学性与当代性:洪子诚的当代文学史研究》,《文艺争鸣》,2010年5月。 《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天涯》,2010年第5期。 《穿越当代的文学史写作——洪子诚教授访谈》,《文艺研究》,2010年6月。 《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文艺争鸣》,2010年第9期。 2009年 《“十九世纪的幽灵”——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重读》,《上海文学》,2009年第1期。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历史轮廓》,《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1期转载。 《1990年代中国危机与知识分子主体重建》,《天涯》,2009年第3期。 《从“春华”到“秋实”——严家炎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重讲“中国故事”》,《天涯》,2009年第6期。 《1950-1970年代诗歌的“四板块”与“重写诗歌史”》,《新诗评论》,2009年第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80年代、“五四”传统与“现代化范式”的耦合——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考察》,《文艺争鸣》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9期转载)。 《70-80年代文化转型和“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4卷,胡星亮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文艺报》,2009年8月29日。 2008年 《想像“文化中国”的方法——“寻根”思潮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 《重读浩然:“金光”或“魅影”之外的文学世界》,《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9期转载。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上),《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1辑(总第7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7月。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下),《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第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 2007年 《“纯文学”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文艺理论》,2007年第5期转载。 《后/冷战情境中现代主义文化政治——西方“现代派”与80年代中国文学》,《上海文学》,2007年第4期。 《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收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延安道路”中的性别问题——阶级与性别问题的历史思考》,《南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转载)。 《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文艺争鸣》,2007年第8期。 2006年 《“当代文学”的建构及其合法性依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革命+恋爱”模式解析——早期普罗小说释读》,《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1期转载。 《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5期。 2005年 《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转载。 《“现代文学”的确立与50-60年代大学体制》,《教育学报》,2005年第3期。收入《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陈平原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期 《新历史语境下的“文学自主性”》讨论,《上海文学》,2005年第4期。 《三个女人与三座城市——世纪之交怀旧视野中的城市书写》,《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人文学者的想象力》,《南方文坛》,200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先锋小说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收入《2005文学评论》,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 《赵树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现代中国》第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004年 《“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6期。 《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1期转载。收入《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陈惠芬、马元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期。 《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删节版),《读书》,2004年第1期。《1980-1990年代小说中的北京记忆》(全文版),《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10期转载。 《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讨论延安另类实践中的文化冲突问题》,《Hwanghae Review》(《黄海文化》,韩国汉城),2003年。《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第7期转载。 《文学性:洞穴或飞地——关于文学“自足性”的简略考察》,《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 《挪用与重构——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上海文学》,2004年第5期。 2003年 《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解读杨绛散文〈老王〉》,《语文建设》,2003年第1期。 《宗璞访谈录:历史沧桑与作家本色》,《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收入《宗璞文学创作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女作家出版物》,《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5月。收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山口守主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女性文学的“现代传统”》,《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18日。 2002年 《当代中国人文思想分化的要素及其过程》,《Korean Critical Review》(《文学评论》,韩国釜山),2002年。 2001年 《跨学科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收入《2000中国年度论文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的实践和可能性》,《解放军艺术学报》,2001年第3期。《东方》2001年第8期转载。 《“现代”·“当代”与“五四”——新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变迁》,《现代中国》(集刊)第一辑,陈平原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2000年 《从晚清说起——对陈平原90年代学术史研究的读解》,《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 《世纪末的自我救赎之路——1998年“反右”书籍出版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学》,2000年第5期。 《镜城地形图》,《读书》,2000年第5期。 《“没有屋顶的房间”——读解戴锦华》,《南方文坛》,2000年第8期。 1999年 《八十--九十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 1998年 《伊甸之光——徐小斌访谈》,《花城》,1998年第5期。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面面观》,《文艺报》,1998年6月18日。《新华文摘》,1998年9期转载。 1997年 《沈从文〈看虹录〉研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2期。收入钱理群主编的《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月。 1996年 《个体的生存经验与写作——陈染读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有性别的文学——女性话语的诗学实践》,《北京文学》,1996年11期。 1995年 《性别的神话与陷落》,《东方》,1995年第4期。 1994年 《新话语的诞生——重读〈班主任〉》,《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