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颐武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信息(2003年之后) 2003年,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3年,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国文联第3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4年,论文《“论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中国文联第4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8年,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想象中的全球化》人民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新时期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研究领域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电影和大众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16年 《寻找与新时代契合的电影批评新路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年1月。 《中产三态》,《上海文学》,2016年1月。 《从“霸道总裁文”到<捉妖记>看中华文化传播新径》,《民主》,2016年1月。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中关村》,2016年2月。 《全球化时代如何捍卫网络主权》,《人民论坛》,2016年2月。 《中国网络文学:新增量和新空间》,《山花》,2016年4月。 《中国文学的“全球能见度”》,《文艺报》,2016年4月。 《“80 后” “新 80 后” “90 后”》,《山花》,2016年5月。 《“电影生活”的扩展》,《商周刊》,2016年5月。 《90后的“特长”与“特短”》,《解放日报》,2016年5月。 《从狭路到大道》,《光明日报》,2016年6月。 《实现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既让人服又让人信》,《前线》,2016年7月。 《重视国民教育的核心意涵》,《学习时报》,2016年7月。 《为前进的中国歌唱》,《光明日报》,2016年7月。 《真人秀与网络直播》,《中国文化报》,2016年7月。 《兼顾“明体”与“达用”》,《人民日报》,2016年7月。 《类型小说的当下性》,《山花》,2016年8月。 《<我的战争>:战争场面与社会认同》,《当代电影》,2016年10月。 《文化供给要让大众文化唱主角》,《人民论坛》,2016年10月。 2015年 《文学作品如何面对读者?》,《中关村》,2015年2月。 《用平视心态观察世界和自己》,《北京日报》,2015年2月。 《春晚小品路在何方》,《人民日报》,2015年2月。 《价值观就在你我身边》,《人民日报》,2015年3月。 《超越自卑和自负:跨出我们的精神阴影》,《中关村》,2015年4月。 《平凡世界里的不凡故事》,《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 《从“背面”认知电影:一个中国角度的再思考》,《电影艺术》,2015年5月。 《汪国真:被低估的诗人和他的时代》,《民主杂志》,2015年5月。 《科幻的魅力》,《中关村》,2015年7月。 《大作品的期待》,《中关村》,2015年9月。 《超越弱国心态》,《中关村》,2015年9月。 《文化多样性成就精彩世界》,《人民日报》,2015年9月。 《重视现代乡贤》,《人民日报》,2015年9月。 《抗日战争的文化意义》,《前线》,2015年10月。 《网络文学的活力》,《光明日报》,2015年11月。 《新观众的崛起:中国电影新空间》,《当代电影》,2015年12月。 《在传承中创新地展现革命经典》,《中国文化报》,2015年12月。 2014年 《春晚,寻求“开门”与“创新”》,《人民日报》,2014年2月。 《中国故事:命运与梦想》,《解放日报》,2014年2月。 《主体重构:2013中国电影新纪元》,《当代电影》,2014年3月。 《两个世纪的80后和90后》,《光明日报》,2014年5月。 《家风与当下中国》,《前线》,2014年5月。 《本土的全球性:新世纪文学的想象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5月。 《<生活启示录>:启示家庭剧创作》,《光明日报》,2014年6月。 《老去的张艺谋归来,时代却已经走远》,《中关村》,2014年7月。 《马尔克斯与中国:一段未经授权的旅程》,《艺术评论》,2014年7月。 《“四跨”与“三改”:“微生活”新论》,《探索与争鸣》,2014年7月。 《从<小时代>思考:消费与文学想象》,《花城》,2014年8月。 《张力的生成——从改编再思中国电影》,《电影艺术》,2014年8月。 《“微时代”的文化生活与文艺评论》,《艺术评论》,2014年8月。 《中国电影的“换代”》,《解放日报》,2014年8月。 《追求社会价值的重构》,《人民论坛》,2014年9月。 《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北京日报》,2014年9月。 《追念邓小平的意义》,《中关村》,2014年11月。 2013年 《在伤悼饥饿中救赎新生》,《当代电影》,2013年1月。 《“茅奖”:“纯文学”的成就与问题 ”》,《中国文学年鉴》,2013年2月。 《全球化的全国化:2012年的中国电影图景》,《当代电影》,2013年3月。 《<一代宗师>:飘零命运 迟暮英雄》,《当代电影》,2013年3月。 《“吉尼斯中国之夜”的魅力》,《光明日报》,2013年3月。 《在文化发展中寄托“中国梦”》,《光明日报》,2013年3月。 《从<赵氏孤儿案>感悟生命》,《光明日报》,2013年4月。 《生活方式转变的文化表征》,《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 《2020年给朋友的一封信》,《百花洲》,2013年5月。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民日报》,2013年6月。 《寻求真实中的人性关爱》,《文艺报》,2013年6月。 《发展文艺,当有“开门”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7月。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中关村》,2013年10月。 《“小时代”的新想象:消费与个体性》,《当代电影》,2013年10月。 《文化走出去如何少打“折扣”》,《人民日报》,2013年10月。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人民日报》,2013年10月。 《全国化的世界性:华语电影新未来》,《当代电影》,2013年12月。 《中国电影市场新格局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13年12月。 2012年 《”事件“中的时间》,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 《“事件”的冲击:微电影的想象力》,《电影艺术》,2012年1期。 《金陵十三钗:民族的新生与救赎》,《当代电影》,2012年2期。 《中国情感的深沉表达》,《文艺报》,2012年3月。 《“全国化”的“常态化”》,《当代电影》,2012年3期。 《放下的魅力》,《艺术评论》,2012年3期。 《大众文化的旺盛活力》,《人民日报》,2012年3月。 《“四跨”诠释新媒时代》,《人民日报》,2012年5月。 《展示青春中国》,《人民日报》,2012年5月。 《“痴”与“才”》,《中关村》,2012年7月。 《“纯粹”觅得“好声音”》,《人民日报》,2012年8月。 《<搜索>与“第五代”》,《光明日报》,2012年8月。 《在“全国化”的平台上突破瓶颈——2012中国电影的反思》,《当代电影》,2012年9月。 《中国梦仍在前方》,《人民论坛》,2012年9月。 《中国文学的焦虑彻底放下了》,《人民论坛》,2012年10月。 《重塑中国文学的想象力》,《南方日报》,2012年10月。 《“大片”到“后大片”十年:中国电影史的超越》,《当代电影》,2012年12月。 2011年 《文学十年》,《新周刊》,2011年第2期。 《重新想象中国:新世纪文学的新空间》,《文艺争鸣》,2011年第2期。 《2010:中国电影新的“临界点”》,《当代电影》,2011年第2期。 《子弹飞向何方》,《电影艺术》,2011年第2期。 《母亲与中国》,《南方电视学刊》,2011年2月。 《话语与文字的力量》,《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5期。 《王朔与电影:一个时代精神史的侧影》,《电影艺术》,2011年3月。 《“全国化”与电影》,《当代电影》,2011年第6期。 《“特长”与“特短” 通俗与庸俗》,《人民日报》,2011年8月5日。 《焦虑的纯文学》,《南方窗》,2011年19期。 《从“茅盾文学奖”反思文学》,《艺术评论》,2011年第10期。 zizek's China, China's zizek,positions 2011 Volume 19, Number 3: 723-737,2011.11. 《齐泽克的中国 中国的齐泽克》,《文汇报》,2011年12月19日。 2010年 《从街头看城市》,《百花洲》,2010年第1期。 《“魅力中国”走出去》,《人民日报》,2010年2月23日。 《回首十年:新世纪文学的意义》,《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新世纪中国文学:一个新开端的价值》,《北京文学》,2010年第3期。 《小成本喜剧的前世今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三枪拍案惊奇>:从喜剧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当代电影》,2010 年第2期。 《<三枪>和<阿凡达>之后:张艺谋与中国电影的新空间》,《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重新认知:“新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问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 《中国:俄罗斯文学的“发明”与“发现”》,《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蔡国强的<农民达芬奇>:一个“中国梦”的奇迹》,《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唐山大地震>的两重涵义》,《艺术评论》,2010年第8期。 《在“极限性”中回到原初的激情》,《当代电影》,2010年第8期。 《世界城市 文化创意》,《文明》,2010年11期。 《再想象和再结构:中国电影的“当代性”》,《电影艺术》,2010年第6期。 2009年 《我们似乎太看低了自己的时代》,《上海文化》,2009年1月。 《传统复兴的意义与问题》,《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1月。 《“公民身份”与“新世纪文化”》,《文艺争鸣》,2009年4月。 《当下文学的转变与精神发展》,《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传统文学 青春文学 网络文学:平行发展的新格局》,《文艺报》,2009年8月。 《中国梦:想象和建构新的认同——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从“新中国文学”到“新世纪文学”》,《山花》,2009年第9期。 《全球华语电影资源的整合》,《当代电影》,2009年第9期。 《文化中国的行进记忆》,《光明日报》,2009年9月。 《建国大业:国家合法性的庄严表达》,《当代电影》,2009年11期。 2008年 《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集结号: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新文学的“严肃性”与当下文学的“后严肃性”》,《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后严肃性”与新世纪文学》,《花城》,2008年第3期。 《新世纪文化: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展开》,《山花》,2008年第2期。 《三十年:中国文学与世界》,《文艺争鸣》,2008年12月。 2007年 《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历史临界点的回溯》,《山花》,2007年第2期 。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 《两对基本概念:抽象观众/具体观众视觉性/文学性》,《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文艺复兴再思——以李长之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前提》,《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规范的建构和影视研究的发展》,《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组》,《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黄河文学》,2007年12期。 Recent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ends”World Literature Today2007 7-8 2005年 《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回归想象与下降史观》,《上海文化》,2005年第1期。 《传奇与优雅:跨出新文学之后》,《山花》,2005年第2期。 《第五代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时期的思考》,《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2004年 《超越启蒙论和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新文学的终结》,《山花》,2004年第10期。 “The Magic of two TV Series in the 1990s in China”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首尔大学出版社,2004年。 2003年 《全球化:认同或追问》,《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第四代与现代性》,《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5月。 《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反思》,《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追寻李长之的文学精神》,《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5期。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山花》,2003年第11期。 《全球化时代批评理论的新空间》,《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