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国华

个人简介

李国华,江西省于都县人。1998-2002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2002-2005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2005-2008年在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任教,2008-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2012-2018年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预聘副教授,研究员。著有《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和《黄金和诗意——茅盾长篇小说研究四题》。

研究领域

鲁迅研究、赵树理研究、左翼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寻找“人民”的肉身——1940年代“人民诗人”话语论略,《草堂》2022年第11期。 2.乡村风景中的亲密关系与乡村政治——许杰《惨雾》释读,《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第6期。 3.社会主义狂想与资本幻境——阅读海子的一个剖面,《新诗评论》第25辑。 4.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期。 5.革命与“启蒙主义”——鲁迅《阿Q正传》释读,《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 6.“推动历史的轮子”——叶圣陶《倪焕之》释读,《成都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7.“倦怠的稠密”——读《超越的事情——砂丁诗选2011—2018》,《文艺争鸣》2021年第3期。 8.鲁迅的上海研究与杂文写作,《文艺研究》2021年第7期. 9.鲁迅论“现代史”,《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4期. 10.作为时空漂浮物的祥子——论老舍的《骆驼祥子》,《山东大学中文论丛》2020年第2辑。 11.现代主义的“车站”,《上海文学》2021年第1期。 12.文学教育与文学研究,《文艺争鸣》2021年第9期。 13.现代心灵及身体与言及文之关系——鲁迅《野草》的一个剖面,《文艺争鸣》2021年第11期。 14.“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严家炎全集》读札,《文艺报》2021年12月20日。 15.周作人的道义之事功化,《Modern China Studies》2020年第1期。 16.革命与反讽——鲁迅《在酒楼上》释读,《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17.“社会批评”的笔法——以鲁迅《“题未定”草》系列杂文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1期。 18.文学中的麻风——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形式与异托邦,《文艺争鸣》2020年第2期。 19.采集历史的火星,《中华读书报》2020年3月11日。 20.无力的现代文学,《人间思想》2020年10月30日。 21.在避世小说中,《我们骑鲸而去》为何尤为独特? 《晶报》2020年9月3日 22.时间意识与小说文体——胡适《论短篇小说》与鲁迅《狂人日记》对读,《文艺争鸣》2019年第7期。 23.如何研究“革命队伍中人”?——从李斌《女神之光:郭沫若传》谈起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2期。 24.紧贴自身的可能性与当代诗的强度——以姜涛诗歌为考察中心,《江汉学术》2019年第1期。 25.“神仙一样着迷人间生活”,《书城》2019年第2期。 26.截句入门,《书城》2019年第9期。 27.科学与情感——汉语科幻诗谈屑,《广州文艺》2019年第11期。 28.诗和生活,何者更无概念? 《草堂》2019年第8期。 29.“我”的内在秩序与外部关联——也论鲁迅《野草》的主体构建问题,《文艺争鸣》2018年第5期。 30.形式研究的困境与可能,《现代中文学刊》2018年第4期。 31.“集团主义”的小说远景——论茅盾《子夜》,《问学:思勉青年学术集刊》2018年第3辑。 32.有意味的政治形式——鲁迅“立此存照”系列文本的考释,《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33.形式研究与公共关系——孙玉石新诗论著读札,《名作欣赏》2018年第11期。 34.通往“真实”的蹊径——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加的“真实”观刍议,《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 35.狼的寓言与象征域的解体——谈电影《战狼2》,《艺术评论》2017年第10期。 36.羞涩的对位法,《诗探索•理论卷》2017年第2辑。 37.新世纪以来鲁迅杂文研究之得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年第2期。 38.非虚构文学的“真实”与形式,《文艺评论》2017年第5期。 39.论赵树理小说中“理”与“势”的结构关系,《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 40.现代主义与抑郁症,《上海文学》2017年第4期。 41.消费社会与文体生产——试论鲁迅杂文的生成语境,《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 42.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杂文形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1期。 43.现代文学与广告的裂隙与弥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3日。 44.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22日。 45.寻找“能说话的人”——赵树理小说片论,《文艺研究》,2016年第3期。 46.乡村之外——追蹑赵树理小说中的城市因素,《名作欣赏》2016年第1、2期。 47.反叙述:论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山西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48.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期。 49.巴金《寒夜》中的牺牲问题,《中国现当代小说文本细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版。 50.文学生产性如何可能?——丁玲《在医院中》释读,《人文杂志》2014年第6期。 51.鲁迅旧诗的菰蒲之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52.非理性的激情——谈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艺术评论》2013年第11期。 53.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情”“理”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1期。 54.“官腔”与“老百姓的话”——论赵树理小说“可说性”的构成,《文艺争鸣》2012年第12期。 55.“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论《虹》与茅盾的心灵形式,见中国茅盾研究会编《茅盾研究》第11辑,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12年。 56.行动如何可能——鲁迅《故事新编》主体建构的逻辑及其方法》,《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9期。 57.“热衷于责任而毫无办法”——读《马雁诗集》,《新诗评论》2012年第2辑。 58.“旧小说”与茅盾长篇小说的生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期。 59.虚构上海的四重根,见徐行言主编《立场》第3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60.腹语者的诗学:论鲁迅《伤逝》,《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3期。 61.《野草》:梦与忆之诗,《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 62.“国民作家”与“国家”视野——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现代中国》第12辑,2009年4月。 63.章太炎的“自性”与鲁迅留日时期的思想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1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