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鹏飞

个人简介

李鹏飞,1972年7月出生于湖南益阳。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9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入学前曾入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1999年获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留系任教,职称为讲师。2007年8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1月到2009年11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赴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文学部任外国人研究员。

研究领域

中国古典小说史、小说理论、小说(或其他叙事文类)的跨文化传播以及魏晋隋唐诗歌史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1996 绝望诗人的自我拯救——李贺诗歌与创作心态,《古典文学知识》第2期; 2、1997 论家族传统对谢脁人生与诗歌创作之影响,《中国文学研究》第1期; 3、1999 汉译佛典与六朝小说,《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 4、2000a 从《十二真君传》看初唐仙传叙事模式之新变——兼论其与《晋书》、《搜神记》之关联,《齐鲁学刊》第6期; 5、2000b 试论庾信的创作艺术,《学术论丛》第1期; 6、2000c 论唐传奇中谐隐型精怪小说的渊源与流变,《唐研究》第六卷; 7、2001a 《游仙窟》的创作背景及文体成因新探,《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8、2001b 从《梁四公记》看唐前期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兼论小说主题、创作背景及创作动机,《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9、2002 试论唐代人鬼遭遇类型小说的发展与演变,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 10、2004 试论唐代非写实小说中三大类型的发展与演变,《国学研究》第十三卷; 11、2005 试论唐代哲理性叙梦传奇的主题及表现手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 12、2006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转载;《文摘报》《文史知识》刊登此文摘要); 13、2007a 古代小说研究与原创性小说理论的提出浅议,《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14、2007b 再谈《西洲曲》,《文史知识》第9期; 15、2008a 关于多多的三首诗及其他,《新诗评论》总第7期, 2008年第1期; 16、2008b说《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文史知识》第3期; 17、2008c 古代小说文言语体研究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18、2008d 以孤篇压倒全唐——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文史知识》第7期; 19、2008e 中国古代小说“变形”母题的源流及其文学意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三辑 20、2009a 唐诗结尾艺术,《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 21、2009b “宛转相生,逢原皆给”——析庾信的《燕歌行》《文史知识》第8期 22、2009c 古代小说人物研究方法刍议,《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3、2009d 析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文史知识》第2期 24、2010a “名词语”句法的形成及其诗学意义,《云南大学学报》第1期 25、2010b 古代诗歌的写景佳句,《名作欣赏》上旬刊第2期 26、2010c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3期 27、2010d “蛇缠水缸(或钟)致人死命”类型故事的源流及其意义,《民族文学研究》第2期 28、2010e 试论日本古代“变形”题材类型作品的因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汉语言文学研究》第2期 29、2010f 古代诗词艺术鉴赏与诗学研究:从黄节到林庚,《人文中国学报》第十六期 30、2010g 古代小说的情节与情节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9期转载) 31、2010h 杜甫《秋兴八首》详析(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4期 32、2010i 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上),《名作欣赏》上旬刊第6期 33、2010j“求之六朝岂易得,去矣千秋不足论”——论庾信诗文的艺术创新,《文史知识》第7期 34、2010 k论古代诗词的用典技巧(下),《名作欣赏》上旬刊第7期 35、2010l古代咏物词的写作技巧,《古典文学知识》第5期 36、2011a 汉魏六朝隋唐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考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37、2011b 《西湖二集》的素材来源丛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 38、2011c 古代小说主题的接受、传承及其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9、2011d 日本近现代“变形”题材作品的承袭与创造——兼论其与中国古代“变形”题材小说的关联,《云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0、2011e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析庾信的《杨柳歌》,《文史知识》2011年第9期 41、2011f 试论古代小说中的“功能性物象”,《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42、2011g “鹤睫分光照始真,纷纷世上少全人”——“使人现出原形的动物毛发”母题的分布及其演变,《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43、2011h从章学诚到钱穆:历史学家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史”观——兼论当前文学教育与文学研究的缺失与出路,《中国文学学报》第二辑 44、2012a试论古诗的诗意跳跃性与连续性,《中国诗学》第十六辑 45、2012b以韵入散:诗歌与小说的交融互动,载《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转载; 46、2012c域外知音:浦安迪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2012年8月) 47、2012d唐人小说的“事实性虚构”特征及其成因,载《国学研究》第30卷(2012年12月) 48、2013a文言小说的结构层次与结构类型,《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中国社科文摘》转载。 49、2014a古代小说空间因素的表现形式及其功能,《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0、2014b论中国古代小说的三类艺术形态,《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3期; 51、2014c中国古代小说悬念的类型及其设置技巧,《云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52、2014d 中国古代的复仇观念及其文学表达(韩文),《民族文化研究》2014年11月; 53、2015a 浅议古代小说的作者与素材之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54、2015b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读吴小如先生的《古典小说论稿》,《文史知识》2015年第12期 55、2016a 论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56、2016b 论明清小说的“戏曲嵌入式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57、2016d重论《西游补》的作者、写作时间及其寓意,《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八辑 58、2016c《红楼梦》札记六则,《文史知识》2016年第10期 59、2017a 《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为吴敬梓所作新证,《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 60、2017b “今古未有之一人”——论贾宝玉的性格、爱情和命运,《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 61、2017c 知音莫比 真赏谁如——读葛晓音先生《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文史知识》2017年第6期 62、2018a 《唐宋传奇选·导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63、2018c 《释“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3期 64、2018d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對蕭雲仙、湯鎮臺、郭孝子故事出自 吴敬梓之手的進一步論證》,《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版 65、2018e 《对儒林外史原貌问题的重新检讨——论五十回说之不能成立》,《中国古典学》2018年第一辑 66、2019a 历史退化论、末世论与《红楼梦》中的末世图景,《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1辑 67、2019b 干宝的态度:释“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三期 68、2019c 《绵延千年的想象力——文言志怪传奇小说的奇幻世界》,收入《风雅·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69、2019d 戏剧史家的《三国》论——读董每戡先生的《〈三国演义〉试论》,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 70、2020a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红楼梦与饮食文化》,《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4辑 71、2020b 《神奇的来历:红楼梦成书故事的来龙去脉》,《文学遗产》2020年第4期 72、2020c 《论惜春作画的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20年秋之卷 73、2021a 从“志怪”到“纪闻”——对牛肃《纪闻》的重新审视,《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74、2021b 《唐代小说繁荣的原因新探》,《国学研究》第46卷 75、2021c 《“某视之,乃某也”:视点背后有玄机》,《文史知识》2021年第10期 76、2022a 《脂畸二人说与一人说之重审——没有靖批我们能否证明脂畸二人说?》,载《红楼梦学刊》 2022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6期转载) 77、2022b《“荆”还是“并”:一字之差有奥妙》,载《文史知识》2022第4期 78、《经典不可回避,以〈红楼梦〉观生命哲学》(学术访谈),收入《新红学百年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6月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