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勇强

个人简介

刘勇强,江西南昌人,1960年出生,先后就读于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河北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1988年1月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即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等高校讲学。

研究领域

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古代小说及宋元明清文学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古典戏曲中的非现实因素(《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明末清初小说理论中的道德观(《明清小说论丛》第四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 鲁迅笔下的地狱意象(《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8期) 《西游记传》、《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百回本《西游记》考评(《缀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论《西游记》对观音形象的重塑(《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 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学人》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 演义述考(《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一期) 文学没有“史”——中国文学史研究谈片(《缀玉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猷定及其《四照堂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1994年) 明清私家书目著录的通俗小说戏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1期) 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吴组缃小说的艺术个性(《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金瓶梅》本文与接受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三言”署名诗词述考(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二号,1996年) 掘藏:从民俗到小说(日文稿载日本《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十一号,《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漫谈(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文人精神的世俗载体—清初短篇白话小说的新发展(《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 《中国小说史略》的学术理念及表述方式(合作,《文史知识》1999年第8期) 历史与文本的共生互动—以水贼占妻女型和万里寻亲型为中心(《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明清小说家的寒儒意识与才子心态(《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为当代精神文化现象的明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 西湖小说:城市个性与小说场景(《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当代体验与历史观照的龃龉和融汇—漫谈古代小说的解读与欣赏(《名作欣赏》2002年第1、2期连载) 古代文学研究规范内涵漫谈(《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晚明“西湖小说”之源流与背景(《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湖北教育出版社) 《燕行录》与中国学研究(韩国《韩国文学研究》)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的选题及学术水平的三个层次(载《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种小说观及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明清章回小说在民间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构建全方位的晚明社会图景(《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衣冠暂解人间累——谈《薛录事鱼服证仙》(《文史知识》2004年第1期) 话本小说情节艺术的范本——谈《计押番金鳗产祸》(《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 情感与道德的张力——谈《杨思温燕逢故人》(文史知识》2004年第3期) 戏梦人生——谈《谭楚玉戏里传情》(《文史知识》2004年第5期) 一队夷齐下首阳——谈《首阳山叔齐变节》(《文史知识》2004年第6期) 从才子佳人到风尘知己——谈《七松园弄假成真》(《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 平中见奇的为官之旅——谈《杨谦之客舫遇侠僧》(《文史知识》2004年第8期) 心上人――谈《心坚金石传》及其流变(《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 虚拟的历史公共空间――谈《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文史知识》2004年第11期) 为市井细民写心――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文史知识》2004年第12期) 网络时代的明清小说(韩国《中国小说论丛》第21辑) 志怪传统与白话神怪小说之关系――以《西游记》为中心(《立雪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史的叙述架构、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化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重建文学史的坐标体系与叙述线索(《北京大学学报》) 生死两难的屈辱与抉择——谈《蔡瑞虹忍辱报仇》(《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 天长地久的信义之交——谈《范巨卿鸡黍死生交》(《文史知识》2005年第4期) 宁知钟爱缘何许——谈《叠居奇程客得助》(《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 明代话本小说地域色彩的凸显(《国学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醋葫芦:自虐的戏谑与说教(《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果报应的柔性化—谈《狭路逢》(《文史知识》2005年第12期) 千年怨气一朝伸—谈《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 小说起源问题的三重含义(《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古代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与研究思路(《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标点本:作为明清白话小说的一种文本样式(《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The description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and exotic imagination in fiction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ume2.n) 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小说史叙述的文本策略(《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文学编年史研究的两个意义(《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白话小说语言研究思路的细化(《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吴组缃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四个层面(《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美人黄土的哀思——《红楼梦》的情感意蕴与文化传统(《重读经典:中国传统小说与戏曲的多重透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言及文学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一僧一道一术士——明清小说超情节人物的叙事学意义(《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古代小说的人物设置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The West Lake Fiction of the Late Ming:Origi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Asiatische Studien LXIII·1·2009 略论话本小说版本问题的特殊性(《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