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及培训经历
2008:德国洪堡大学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
2003—2004: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1999—200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法国国家科学院弗里德曼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1—1995: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1984—1986: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1978—1982:四川大学哲学系,学士。
教学经验
本科:
社会变迁(1996—1998);
中国社会(1999—2015);
论证性思维与写作(2016—)。
元培本科:
社会公正与中国实践(与姚阳、李强合上,2015—)。
研究生:
政治社会学专题(1999—);
研究计划与论文写作(2008—)。
著作:
2019;《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
2019;2018;《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1998;2005;2015,《法团主义》 ;
2002,《利益组织化单位》 ;
2000;2006;2016,《基层政权》 ;
2008,《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
文集:
2012,《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
随笔:
2005,《哈佛笔记》;
2009,《社会学论文写作》。
主编:
2019,《中国社会学四十年》;
2008,《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
2006,《身份认同:理念态度理据》;
1998,《国家与社会》。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2,张静,《提问是发现的开始》,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汪晖、王中成主编,《区域》,第9卷;
2022,张静,《经济活动对文化观念的影响——以乡村社会为例的研究》,《社会科学》第04期;
2022,张静,《从特殊发现一般:反思中国经验的阐述问题》,《学术月刊》第03期;
2021,张静,《为何有些社会政策失去效果——基于试验区农贷下乡的调研观察》,《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第03期;
2021,张静,《教育理念如何型构社会预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04期;
2021,张静,《澄清对案例研究的误解》,《北京日报》1月25日第019版;
2021,张静,《结构分析落伍了吗?——基于经验现象的研究推进》,《社会学评论》第1期;
2020,翟学伟、张静、周雪光、周飞舟、渠敬东、应星,《关于“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的对谈》,《清华社会科学》第2卷第1辑;
2020,张静,《互不信任的群体何能产生合作 对XW案例的事件史分析》,《社会》第5期;
2019,张静,《个人与组织:中国社会结构的隐形变化》,《探索与争鸣》第6期;
2019,张静,《社会转型研究的分析框架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8,张静, 《社会变革与政治社会学——中国经验为转型理论提供了什么》,《浙江社会科学》第9期;
2018,张静,《案例分析的目标:从故事到知识》,《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2018,张静、董彦峰,《组织分化、政治整合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文化纵横》第4期;
2018,张静,《案例分析的目标_从故事到知识》,《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2017,张静,《燕京学派因何独特?——以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例》,《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17,张静,《构造组织观念——自我检查与审干(1952-1960)》,《社会》第5期;
2017,张静,《共享的秩序如何建成——以新加坡为例》,《杭州(我们)》第1期;
2016,张静,《制度的品德》,《开放时代》第6期;
2016,张静,《社会治理为何失效?》,《复旦政治学评论》第1期;
2016,张静,《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何失效?》,《文化纵横》第5期;
2015,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的关联通道》,《学海》第1期;
2014,张静,《行政包干的组织基础》,《社会》第6期;
2014,张静,《建立吸收冲突机制是修正不平等之道》,《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9日;
2014,张静, 《法团主义》,东方出版社;
2014,张静、吴肃然、焦长权,《目标、关切和使命——社会团体调查报告》,《新政治经济学评论》第27期;
2013,张静, 《社会整合纽带比较:文化与政治》,《二十一世纪》第140期;
2013,张静, 《解放区时期的群众路线》,《社会史研究》第00期;
2013,张静, 《超越经济视野的中国城市化》,《文化纵横》第4期;
2013,张静, 《公众怎样依靠公共制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2012,张静, 《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未经区分的重叠认同》,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张静, 《利益组织化结构:非同质内聚》,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张静,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张静, 《外来工为什么愿意使用法律?——义乌工会的新角色》,张静《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张静,《 政府财政与公共利益——国家政权建设视角》,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张静,《社会建设:传统经验面临挑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2012,张静,《被单位吸纳的阶级》,《文化纵横》,第3期;
2012,张静,《中国社会冲突频发的结构原因分析》,《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第1期;
2011,张静,《公共性与家庭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原则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1,张静,《诚信及其社会约束机制》,《光明日报》2011年8月23日;
2011,张静,《基层政府权威重建之关键》,《博览群书》第7期;
2011,张静等,《专题:中国非正规经济(下)》,《开放时代》第2期;
2011,张静等,《中国非正规经济(上)》,《开放时代》第1期;
2010,张静, 《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动员》,《战略与管理》(内部版)第7/ 8期;
2010,张静,《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失位问题》,《社会学研究》第6期;
2010,张静,《反应性理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2010,张静整理,《长治久安须建立灵活协调利益机制》,《南方周末》2010年8月12日;
2010,张静,《义乌外来工为什么愿意使用法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2008,张静等, 《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开放时代》第1期;
2007,张静, 《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初步发现的报告》,“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洪范法律经济研究所主办)会议上报告;
2006,张静, 《分割的管辖权》,张静《基层政权诸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张静,《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张静《基层政权诸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张静,《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张静《基层政权诸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张静,《乡村政治观察》,张静《基层政权诸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张静,《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张静《基层政权诸问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张静,《解读吉尔茨——回应李雪的批评》,《开放时代》第5期;
2006,张静,《培育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基础——以一起上海社区纠纷案为例》,《上海政法学院学报》第2期;
2006,张静,《非经验论图式:方法观念及其哲学基础》,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 态度 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张静, 《私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05,张静, 《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03,张静, 《村庄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华北西村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研究》第1期;
2003,张静, 《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3,张静,《阶级政治与单位政治——利益组织化结构和参与特征》,《开放时代》第5期;
2002,张静,《“社区建设”的不同涵义》,《(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议论文集;
2001,张静, 《公共空间的社会基础——一个社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议论文集;
2001,张静, 《“法团主义”模式下的工会角色》,《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第1期;
2000,张静, 《“雷格瑞事件”引出的知识论问题》,《清华社会学评论》第2期;
1999,张静, 《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北大法律评论》第1期;
1999,张静, 《历史:地方权威授权来源的变化》,《开放时代》第3期;
1998,张静, 《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97,张静, 《香港回归利于妇女的沟通交流》,《中国妇运》第7期;
1997,张静, 《信任问题》,《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96,张静, 《国家与社会——结构关系变化带来新挑战》,《开放时代》第6期;
1996,张静, 《制度背景下的监督效用》,《战略与管理》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