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教育及培训经历
2018年:博士,德国马普社会人类学所/莱比锡大学;
2010年: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
2009年: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6年: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艺术学系(双学位)。
教学经验
本科生课程:《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专题讲座》
《欧洲风土记》
《田野工作》。
研究生课程:《人类学理论》
《历史人类学》
《艺术人类学》
奖励及荣誉
2018,萨林斯人类学学术论文奖 (Marshall Sahlins Essay Prize);
2005,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2,《可逆的时间:历史与结构》,《医巫闾讲座实录》第二辑:202-226;
2022,《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传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4卷第06期:88-96;
2022,《知识从哪里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源流与知识论基础》,《公共管理评论》第3期:167-174;
2021,《 从“中间性”到“世界主义”:一种超越民族研究的“中心-边缘”叙事的尝试》,《民族学刊》总第71期:52-66;
2021,《 地方社会的世界性:藏戏、遗产和博物馆》,《民俗研究》第4期;
2019,《 非人间、曼陀罗与我圣朝:18世纪五台山的多重空间想象和身份表达》,《社会》39(6): 149-86;
2015,张帆、王铭铭:《西南研究答问录》,《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王铭铭;舒瑜主编,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从喜德林废墟重构“热振事件”并重估摄政拉章之功能》,《西藏档案》(1): 225-54;
2010,《顾颉刚与土地神:1926-1927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民族、文明与新世界——20世纪前期的中国学术》,王铭铭主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西北民族研究》(4): 177-186;
2007,《特纳与仪式理论》,《西北民族研究》(3):108-112;
2007,《格尔兹的信仰世界》 《西北民族研究》(1):205-210;
2006,《文明及其反思:马林诺斯基、<自由与文明>与费孝通先生》,《西北民族研究》(3): 139-57;
英文:
2021. Zhang, Fan. “Edicts and the Edible: Digesting Imperial Sovereignty in Lhasa,” in Sino-Tibetan Buddhism across Ages. Leiden: Bril.
2019. Zhang, Fan. “Descubriendo el tesoro occidental: El Tíbet en la historiografíacosmopolita Qing,” istor: Revista de Historia Internacional (78): 23-38.
2018. Zhang, Fan. “Why does anthropology need ‘civilization’? Review on the Supra-Societal Systems: Civilization and China (Chaoshehui Tixi: Wenming yu Zhongguo) by Mingming Wang”, in Cargo. Revue Internationale d’Anthropologie Culturelle & Sociale. 8:219-22;
2016. Zhang, Fan. “Reorienting the Sacred and Accommodating the Secular: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China (rgya nag chos ’byung)”, in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37): 569-91;
2015. Zhang, Fan. “Local and Translocal Beings: the Cult of Guandi in Tibet (地方护法和帝国战神: 藏区关帝信仰)”,《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八辑,沈卫荣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Zhang, Fan. “Grass-root Official in the Ideological Battlefield: Revaluation of the Study of the amban in Tibet”, in Political Strategies of Identity Building in non-Han empires in China, Francesca Fiaschetti, Julia Schneider (eds.)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2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