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卢晖临

个人简介

教育及培训经历 2002—2003:访问学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1998—2003: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1990—1993: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1986—1990:本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学经验 本科生课程: 农村社会学(春季);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秋季); 研究生课程: 定性研究方法(春季)。 研究课题 2015年至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中国基层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后果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年至今:国务院参事室重点课题,“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追踪研究:三村观察”,项目负责人; 2013年—2014年:北京团市委委托课题,“北京‘农二代’调研”,项目负责人; 2012年—2013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合作课题,"ResearchProjectonGarmentandConstructionSectorsinShanghaiArea",项目负责人; 2012年至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课题,“‘世界工厂’发展模式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挑战”,项目负责人; 2011年—2012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委托课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1年—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法律构建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2008年—2010年:利丰社会政策基金项目,“新一代农民工的生活空间”,项目负责人; 2006年—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形成和身份认同”。 会议经历 2016年4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大跃进研究工作坊,“大跃进的后果”,波士顿; 2015年12月,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农村社会变迁追踪研究”课题研讨会,“从遗弃的空间到希望的空间”,北京; 2015年11月,开放时代年度论坛:儒家与社会主义,“从农民工家庭生活看儒家当代命运”,广东增城; 2015年12月,城市生活品质国际研讨会,“中国农村发展中小农经济的前途”,杭州; 2014年10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田野调查与理论工作坊,“流动性与农民工家庭生活”,巴黎; 2014年4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中印建筑和服装行业用工研究工作坊,伦敦; 2013年10月,奥地利工会,“世界工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前途”,维也纳; 2012年6月,巴西政府,联合国Rio+20“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的非正规经济与劳动状况”,里约热内卢; 2012年3月,亚洲研究年会,“基层干部与大跃进”,多伦多。 奖励及荣誉 2001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百人工程”称号,市级,北京。

研究领域

农村变迁与发展; 劳动社会学; 城镇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1,卢晖临,《迈向扎根的城镇化——以浏阳为个案》,《开放时代》第04期; 2021,卢晖临,《文史训练与社会学想象力的养成》,《开放时代》第01期; 2019,卢晖临,《村庄的未来——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思考》,《学海》第01期; 2019,李芳、郭伟和、卢晖临、万江红,《乡村振兴来了,农村社会工作如何布局》,《中国社会工作》第01期; 2018,卢晖临、宋鑫淼、赵晓萌、李丁,《农技协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机制——兼谈基层科协的改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2016,卢晖临,《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陈健民、钟华主编《艰难的转型:现代化与中国社会》,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6,卢晖临,《周家庄集体经济的实践与启示》,《南风窗》,第7期; 2016,卢晖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价值》,《杭州(我们)》,第2期; 2016,卢晖临等,《儒学与社会主义》,《开放时代》,第1期; 2015,卢晖临,《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卢晖临,《高校“去行政化”与现代大学建设》,《中国工人》,第12期; 2015,张庆武、卢晖临、李雪红,《流动人口二代社会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7期; 2015,卢晖临、梁艳、侯郁聪,《流动儿童的教育与阶级再生产》,《山东社会科学》,第3期; 2015,卢晖临等,《集体经济村庄》,《开放时代》,第1期; 2014,李长江、卢晖临、潘毅,《周家庄:人民公社遗产的新启示》,刊于《社会经济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卢晖临、潘毅,《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社会》,第4期; 2014,卢晖临,《世界工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前途》,《瞭望》; 2014,卢晖临,《在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研究报告》,《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朱晓阳、卢晖临,《城中村该何去何从》 ,《光明日报》,2013年8月22日; 2013,卢晖临,《尘肺之殇:我们时代的创伤》 ,《团结》,第2期; 2013,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沈原主编,《我在富士康》,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卢晖临等,《社会经济在中国(下)》 ,《开放时代》,第2期; 2012,潘毅、卢晖临,《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生存图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潘毅、卢晖临、郭于华、沈原主编,《富士康辉煌背后的连环跳》,商务印书馆(香港); 2011,卢晖临,《“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应对》,《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10期,收于胡舒立、王烁主编《中国2013关键问题》,线装书局,2013年;2014年《乡音》第08期; 2011,卢晖临,《历史视角与社会学想象力》 ,《杭州(我们)》,第9期; 2011,卢晖临,《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儒家文化的命运》 ,《杭州(我们)》,第5期; 2011,卢晖临等,《专题:中国非正规经济(下)》 ,《开放时代》,第2期; 2010,朱晓阳、卢晖临、佟新,《防止城中村改造扩大化——由昆明扩张之路反思中国城市发展》 ,《共识》,2010年春刊第3期; 2010,卢晖临等,《社会学者的呼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杜绝富士康悲剧重演》 ,《中国工人》,第7期; 2010,潘毅、卢晖临、张慧鹏,《阶级的形成:建筑工地上的劳动控制与建筑工人的集体抗争》 ,《开放时代》,第5期; 2009,潘毅、卢晖临、张慧鹏,《分包体制下建筑工人的阶级经验和感情》 ,《中国研究》,第2期; 2009,沈原、郭于华、卢晖临、潘毅,《尘肺病人的死亡接力棒——以深圳爆破业建筑工人为例》 《南风窗》,第23期; 2009,卢晖临等,《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 ,《开放时代》,第6期; 2009,潘毅、卢晖临,《谁更需要包工头》 ,《南风窗》第9期;《农村·农业·农民(A版)》,第5期; 2008,卢晖临等,《中国乡村研究三十年》 ,《开放时代》,第6期; 2008,卢晖临,《“卫星”是如何上天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大跃进”》 ,《开放时代》,第5期; 2008,卢晖临等,《共和国六十年:回顾与展望》 ,《开放时代》,第1期; 2007,卢晖临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开放时代》第1期; 2007,卢晖临,《革命与中国乡村变迁》,《社会学研究》杂志社主编《社会学年鉴2003-2006》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7,卢晖临、李雪,《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社会科学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6,卢晖临,《集体化经历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第6期; 2005,卢晖临,《社区研究:源起、问题与前景》,《开放时代》,第5期; 2004,卢晖临,《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开放时代》,第1期; 2004,卢晖临,《迈向叙述的社会学》,《开放时代》,第1期; 2003,卢晖临,《革命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分化模式及其变迁:社区研究的发现》,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商务印书馆。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