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袁艳平

个人简介

教师简介 袁艳平,二站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筑环境与能源高效利用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四川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2011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 袁艳平教授长期致力于地下空间热湿环境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学术成绩:(1)揭示了地下空间围岩传热机理,发明了一系列地下空间热湿环境控制的新方法。(2)建立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耦合仿真模型和光伏光热组件的热-电耦合传热模型,提出了地下空间太阳能集成利用方法。(3)揭示了相变熔化过程传热强化作用机理,发明了储能与控温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主持了包括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国家标准1部、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4部,以授权专利26项。发表学术论文215篇,近5年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67篇,受邀撰写SCI综述2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ESI热点论文1篇,SCI引用逾1000次。并任国际制冷学会热泵和能量回收专委会委员、发起并组织华人能源与人工环境国际学术会议、两届中英双边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地下空间热湿环境与安全学术研讨会;5次受邀做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或特邀报告;10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分会场主席、委员。主持的“地下空间热湿环境与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和“相变储能技术研究及其在建筑节能与飞行器热安全领域的应用”2项成果直接应用我国31个轨道交通工程环控系统、总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kW的26个大型、特大型地下水电站、50多个各级重要防护工程,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1)。 指导过的硕士研究生中有6人获得西南交通大学校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万元);博士研究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3万元),2人获得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奖章(西南交通大学学生最高荣誉,获奖比例近1/1000),2人获得学校“博士生优博培育基金”,3人获得学校“轨道交通拔尖人才”称号,培养的1名博士入选首批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200)。 袁艳平教授已和英国诺丁汉大学、HULL大学、英国Northumbria大学、加拿大Concordia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功引进海外名师1人(国际期刊主编)。和上述学校保持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合作项目和合作伙伴,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合作平台。 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墙体基金项目、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等十余各级项目。 教学经历 热工基础、空气污染与控制、空气动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实验、工程热力学、粘性流体力学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类型专业方向 博士机械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术型02.暖通空调系统运行优化控制 博士机械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术型03.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博士机械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术型04.地下空间热湿环境与火灾安全 博士机械085500机械专业型04.交通人工环境 博士建筑081300建筑学学术型04.建筑技术科学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高速铁路隧道热湿环境动态模拟与控制;热泵技术;相变储能及在暖通领域的应用;余热锅炉传热与流动。

学术兼职

四川省绿色人居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四川省制冷学会秘书长,国际期刊Energyandbuiltenvironment主编,JournalofThermalAnalysisandCalorimetry(Springer,IF=2.209,1969年创刊)副主编、SustainableCitiesandSociety(Elsevier,IF=3.073)和Energies(IF=2.676)编委,先后为10本SCI特刊的客座编辑。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